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理论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伯恩施坦,其实通过分析可以证实,伯恩施坦根本不能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鼻祖,他是曾接受马克思主义又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流在根本上从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应追溯到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第二国际右翼、直到英国工党,英国工党领袖麦克唐纳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一、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改良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上,它同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首先,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不同。民主社会主义奉行多元主义,称“多元论是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社会党看来,社会既然是多元的,决定社会存在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社会主义运动不需要有统一的世界观。由多元主义出发,他们进而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多元的历史观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卢森堡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在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的系列文章、在各种会议上的斗争以及对国际上追随伯恩施坦机会主义行为的批判等方面探讨卢森堡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实践过程,探讨卢森堡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伯恩施坦主义及其谬误。  相似文献   

4.
伯恩施坦主义作为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理论,一直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不可置否,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改造是过当的,必须予以批判并做出批判之批判;然而,它坚持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探讨问题、反思理论,既符合理论发展逻辑,又贴近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变化,值得肯定。在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的今天,伯恩施坦主义具备值得深思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是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政治思潮。①在国内,曾有人将民主社会主义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观照,甚至用它来规范我们的改革方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格外的警惕。因此,搞清楚这股思潮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以及是否能够走向社会主义,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大有裨益。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第二国际时期的伯恩施坦主义和考茨基主义,但它真正形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于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政治思潮则是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40年代末50年代初,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促成了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国际联合,在一阵紧锣密  相似文献   

6.
论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华 《南都学坛》2000,20(4):18-21
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其用意是反对包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是要不要旗帜之争。胡适没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不合乎事实的。当然 ,认为胡适只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也不合乎实际。胡适反对研究和宣传主义 ,是因为他坚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否认理论的积极作用 ,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胡适在《三论》《四论》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不得不承认主义有作用 ,转而反对教条主义。但是 ,胡适认为主义的作用 ,只是一种参考的作用。因而继续抬高方法的作用 ,而贬低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资产阶级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时,在欧洲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倾向,也对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我们在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一、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相似文献   

8.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是一个打着“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旗号的假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叛徒。考茨基主义是继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经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过极为严重的腐蚀和破坏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危险。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考茨基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个斗争是马列主义路线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继续。斗争的中心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根本问题。马列主义反对考茨基主义的斗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各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三国际的成立,宣告了考茨基主义的可耻失败和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思想视为社会主义运动是没有任何确定目的的典型,实际上伯恩施坦并不是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没有确定目的,他对于"最终目的"的理解是"未来社会的具体模式或设想",但在他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他认为应该关注于日常合法斗争,而不是"最终目的"。伯恩施坦认为关于最终目的与运动是分离的,而马克思整个理论的魅力恰恰是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中蕴涵着新社会的因素。伯恩施坦的失误归根到底还在于他对辩证法的蔑视。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内涵丰富,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过不同的阐述。本文探讨这一命题的理论渊源,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继续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两大命题的提出孕育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一环及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既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失落这一现象的有力回应,使作为“类”的人的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和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郭德钦 《南都学坛》2011,31(5):93-96
在当代中国,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然而,这些创新往往被所谓的"正统论"者视为"异端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异端于"两个凡是"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异端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改革开放论"异端于"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异端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异端于"高度发达的超英赶美的已建成的社会主义"论。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异端论"才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结构和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形势下,系统梳理和全面把握胡锦涛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对于指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取信于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集中深刻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心系于人民、坚持取信于民的崇高思想、基本价值取向和鲜明革命风格。  相似文献   

16.
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指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和地位。本文试图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视角,对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车尔尼雪夫斯基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但由于其美学理论体现出的革命性色彩使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中还充分显示着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美学的光芒。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诸如感应、信息、波等节律感应方面深刻论述了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方面,他又清晰地说明了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即“生”、“和”、“合”、“进”的丰富内涵,并确定了自己的关学理论思想核心:“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等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破除迷信”思想,解除了中国民众的保守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大跃进的心理,对他们创造社会主义“新神话”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新神话”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解构传统神话,以响应“破除迷信”的意识形态要求;二是书写社会主义“新神话”,将民众自我的无限神化与对领袖的无限圣化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内在地包含着"结合论"、"实践论"以及"特色论"的模式选择,这一模式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形成符合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彰显出外生性、灌输性和民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鉴于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因而其关学思想显得颇为庞杂,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李泽厚五十年的关学历程。分析认为,尽管其关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主线比较清晰: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建立自己的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