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连芷平 《市场瞭望(下半月)》2008,(2):91-91
安娜几岁?有人说40,有人说45,还有人说,其实是50啦!这些小道消息每每晴天霹雳似的让我们惊骇不已。其实安娜在我们眼里,和所有的数字都无关。完美身材和无敌活力使她的年龄成了千古之谜,而惊世骇俗的着装让我们总看不出那条裙子或者外套究竟值五十块,五百块还是五千块。我们喜欢安娜的口语课——还好校长够国际化,心胸开放,不然恐怕会气急败坏地将她丢到西湖里去。 相似文献
2.
3.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顾安娜教授,1935年11月生,浙江省平湖县人。1955年9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先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一产品设计室、淄博五中、北镇师范专科学校、淄博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师。1980年1月晋升讲师;1983年8月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 顾安娜教授自1982年9月至1991年4月任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1983年至1992年兼任淄博市八届、九届人大副主任;1993年起兼任淄博市七届政协副 相似文献
4.
5.
张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6.
王永奇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6(4):93-94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7.
王蓓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托乐斯泰笔下按娜,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女性。作者在描绘她在舞会上的情形时这样称赞她:“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丰满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是一个充满着精力和热情的少妇。然而她第一次与渥伦斯基相遇,吸引渥伦斯基的并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在她美丽的背后似乎掩藏着一种压抑的神情。“仿佛有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为人虚伪,一心向上爬。安娜在其眼中只 相似文献
8.
10.
11.
13.
14.
15.
<正>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杭天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安娜的传统意识及其复杂的情感,是安娜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文章从安娜的追求意识和传统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论述安娜身上的致命弱点;犹豫性、矛盾性、依恋性、软弱性以及对社会认识的幼稚性和对泛伦斯基爱情的盲目性。正是这样一些内在因素,规定了安娜必然走上悲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18.
20.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约好出去玩儿。可是,天气十分炎热,老天爷也真吝啬,一丝风也不给,所以我们只好在“天然绿伞”的蔽护下玩耍了。这时。“小机灵”李依宁提出了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主意:“不如我们打水仗,既有趣,又能凉爽一些。”我们齐声欢口乎,可不是吗,两全其美。于是,我们开始准备“武器”。共有一把水枪,两个可以喷水的饮料瓶和几只灌上水的气球做成的水弹。我和小伙伴们分配好小组后,战斗就开始了!李依宁“先下手为强”,用巨型水枪“扫射”我们几个,我们向后一闪,巧妙地躲开了。之后我们拿起一个水弹朝李依宁扔去,李依宁也向后一跳,闪开了,不过被溅起的水花喷了一身。而那个水弹早已“命丧黄泉”了。这时,又一轮新的战斗开始了,小伙伴们个个都成了“落汤鸡”。李依宁“乘虚而入”,只见一道水柱完美地从水枪中飞出,又从空中优美地一跃,最后全部投入我的怀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