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客观上反映了邓小平是如何正确把握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主要困惑问题,对其研究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大课题的过程中,始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宝库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它具体表现为三种关系 :双方的对立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共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毛泽东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49年建国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一直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建国以后,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所决定,革命的逻辑需要限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由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所决定,生产的逻辑需要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历史昭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更替,之所以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这是由小生产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所以必然为社会所有制所代替,而不是为私有制所代替,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在马恩看来,将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恩是从实现整个人类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的."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它与"两个必然"都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世界性交替的伟大时代,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影响甚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曾使中国革命中的"两制关系"得到正确解决;而后来在这一问题上片面性的发生,则又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摒弃在"两制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区别,邓小平理论就是建立在对"两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目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现状看,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看,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年提出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导致社会主义,即"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晚年又提出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即"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列宁前期、斯大林、毛泽东都把"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当作"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去理解和建设,从而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邓小平理论在两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考察、论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对立和斗争,其结果是形成两大制度长期并存.在这种态势中,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合作和竞争.竞争的基本趋势和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制度"优越性"的较量与竞争。资本主义的"累积优势"和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的"后发优势"在较量与竞争中得以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等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之传统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他者"彰显了"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后发优势"逐渐消解资本主义的"累积优势"。  相似文献   

12.
安德烈·高兹的生态批判理论呈现出较为严密而深刻的内在逻辑,即以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批判为逻辑起点,剖析了其在经济理性层面与资本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以生态理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以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为逻辑主线,从生态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科学技术、经济理性和异化消费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以“非工人?非阶级”和新社会运动为逻辑中介,分析了传统革命主体的消亡,探寻了新的革命主体;以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为逻辑旨归,在批判生态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阐发了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的路径。厘清高兹生态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对于系统梳理其思想体系和总体把握整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价值。但从根本上来说,高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仍未超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建构的生态社会主义仍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3.
研究祖国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就要突破封闭在国门里‘”批判继承”的老路,促进世界多样化和多极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要突破姓“社”还是姓“封”的束缚,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要扬弃以“批判继承”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提法,确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运行机制看两种制度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长短优劣、相互关系 ,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化变迁 ,追根溯源 ,都可以从两者运行机制的比较中找出内在的逻辑。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较为有效和强劲 ,但平衡机制非常薄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各种弊病和矛盾 ,归根结底 ,社会只重视平衡机制 ,忽视了动力机制 ,导致发展动力渐趋衰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就是如何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既有严密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相互协调的总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资本主义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对新世纪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正确把握资本主义,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才能继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时期,而资本主义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但是日本学者伊藤诚仍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他指出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三重幻想的破灭,并着重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新自由主义,以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希望彻底破灭。最后,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的希望所在。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资本主义新变化,重新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意义深远。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主义的观念及其运动是全球化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全球化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矛盾、竞争的结果。正如资本主义具有"全球性"一样,社会主义 也同样具有"全球性"。在全球化过程中,如果说资本主义依靠的是"看不见的手",那么社会主义更加自觉,更 加富有主动性,更加积极地追求"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取得成功的 ,而他在构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 ,也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前瞻性的思索 ,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 :弄清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实现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和“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回答了社会主义前途与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不矛盾重大命题 :论证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步骤。  相似文献   

19.
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概括为“邓小平经济学不等式”,并用“两重性逻辑”的辩证模式予以解读,如此可以消解传统经济学僵化的两个教条。劳动产权的引入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奠基,能为马克思对雇佣劳动制度的批判与邓小平经济思想之间建立辩证的联系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