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理论是实践的自觉,经验的升华。晋宋以降,山水诗日盛,缘情体物之志日多。刘勰《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优美的自然景色,成了诗人们注意和描写的对象。创作实践要求理论给以总结和指导,所以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便成了当时文艺理论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同时代的萧子显《自序》云:“若乃登高极目,临水  相似文献   

2.
刘勰《乐府》强调乐府声辞合一 ,强调乐府观风教化的传统功能 ;同时刘勰将乐府纳入《诗经》体系 ,不过 ,他对同处于《诗经》体系的徒诗和乐府各有界定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理论在教育主客体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他们虽然都认同教育客体的可教育性和可塑性,但在对教育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认识上存在重大差别。造成对教育主客体关系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对教育客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认识上也有较大差别。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差异导致了中美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法选择和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和《诗品》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文学活动中心对物的勃发过程:萌动于咏情、发展于尚气和重兴、旨归于爱秀,心物关系理论蕴含刘勰和钟嵘共同的生命意识——感物的社会责任。刘勰在回归自然、回归儒家和道家的回归意识驱使下"拟容取心",心对物的情感是"见异"中求"趣新";钟嵘在"掎摭病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精英意识驱动下"直寻""自然英旨",心对物的情感是怨悲。  相似文献   

5.
本文拈出《乐记》的“心物关系”也就是艺术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讨论对象。考察《乐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艺术创造;二、艺术接受;三、艺术再创造(表演艺术)中的主客体关系。本文的论述,就从这样的思想展开。  相似文献   

6.
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勰的关系 ,是齐梁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二者一编纂《文选》,为出色选家 ;一巧雕“文心”,为大文论家 ,均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直接记录二者关系的可靠史料 ,只有《梁书·刘勰传》一条 :“昭明太子好文学 ,深爱接之。”关于萧、刘二人以及《文选》和《文心雕龙》的关系 ,目前学界有五种意见。此文从另一新的角度——审美情趣的相通 ,探讨一下二者的关系 ,测析昭明太子为何对刘勰“深爱接之”。  相似文献   

7.
主客体关系的生态结构是动态的,是信息的互动与互为转换性的存在。在《声声慢》中,词人用特有的生态化的情境感悟自然物象,转换客体之物为主体体验之物。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文章选用许渊冲翻译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译文,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来探讨生态翻译,以期对古典诗词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8,(2):100-10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吉登斯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廓清它们在主客体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赋予行动所必须的规则与资源的同时,自身又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得到再生产。从社会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结构化理论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等范畴之间的张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及其在“变形”与“超越”中的实现,予以理性认识与评析,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阐释文学家、艺术家精神主体性的作用与价值,以利于我们对艺术创造中主体审美意识的内在活动与艺术外化规律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2.
借鉴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虚拟生存主体是主体虚拟化的反映,虚拟客体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以数字化的方式构成的客体对象。虚拟主客体之间主要存在着认识、实践、价值、审美与转换等关系,就虚拟主客体关系的实现机制而言,主体虚拟化是基础、虚拟价值实现的交互开放性是动因,虚拟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是形式,技术权威、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自律三位一体是约束。  相似文献   

13.
诗歌创作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通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呈现出"退让"与"归返"的客体性,客体呈现出"契合"与"固守"的主体性。诗歌创作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是美妙而神奇的,值得诗歌研究者深入细致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艺术把握的一种方式,不是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创作主体总是通过对客体的审美判断和整体性的情感性评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从而充分体现出文学创造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论柳宗元谪居心理空间与诗境构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谪居心态方面探讨柳宗元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主要对柳宗元谪居后与释门的交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探索了其山水诗的思想根源,同时通过与韦应物等诗人作品的比较,阐述其诗歌风格的独异性,从而较为准确与深刻地把握住柳宗元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语境是一种言语发生的环境,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新媒体语境使广告主客体角色发生了转换,广告主体的态度和演绎逐渐退隐到幕后。广告符号演绎过程的开放性、对话性和深度卷入性,使广告主客体的功能组织发生了演化和变迁。广告客体语境的拓展,为广告客体从被动的客体身份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书写者创造了可能性,广告符号演绎呈现出主体与客体功能模糊与交叉的泛化趋势。同时,广告的营销功能和传播功能日趋增强。  相似文献   

17.
"斯诺命题"所揭示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已成世界范围内十分热烈的讨论话题,但迄今为止,学界的纷纭众说距问题的实质尚有距离.关键在于"斯诺命题"反映的并非仅只文化自身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人类主体与客体相分裂的错误立场造成的理论及实践困境,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在改变这一错误立场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世界范围内有关两种文化的热烈纷争提示我们21世纪的文化将是一种充分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综合型文化,21世纪人类的发展也必须在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谋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反省与纠正人类主客体相分裂的错误立场,建立一种主客体关系立场应是新时代必然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涵泳与妙悟--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泳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心理机制交替活跃的综合心理活动 ,涵泳的结果是艺术意境的深层凸显 ;而妙悟则是在涵泳的基础上对接受对象内在意蕴的瞬间洞悉。妙悟的特点是以渐修为基础、富有直觉性和瞬间性。涵泳和妙悟是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现代观点诠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不同意认为《物色》篇位置排列“有误”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物色》篇的位置暗含了社会与自然并列的思想。《物色》篇提出的“阴阳惨舒”说揭示了人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构对应”和“物我交感”,也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本原之一。本文认为“阴阳惨舒”说、“联类不穷”说和“情往似赠”说等三说,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绿色”文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论编辑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过程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编辑活动流程.编辑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矛盾的关系构成了编辑系统的结构.在编辑系统中,编辑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系统的演进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挥编辑主体性至关重要.编辑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策划选题、组织文稿、编辑稿件三个环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