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人们对隐喻与明喻之间区别的争论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隐喻和明喻差别很大,有学者认为隐喻是浓缩的明喻,也有学者认为明喻属于隐喻的一种。在此从修辞、认知和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隐喻和明喻之间的异同,旨在为进一步研究隐喻和明喻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认知理论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隐喻的多样性,论述认知、隐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发现不同文化中语言隐喻具有相似性、相同性、差异性、独特性。针对有学者提出隐喻翻译方法有七种的论断,文章就源语至目的语的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简约、明晰的翻译方法提升文化差异下的隐喻翻译技巧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广泛应用于汉语和英语中,已与人类的语言文化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隐喻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有时还能起到委婉的目的。两种语言在隐喻使用中有相同之处,因此有很多对等的认知,翻译起来比较容易。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由于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的截然不同,导致两种语言隐喻使用中有很多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惑。关联理论是认知应用学的理论基础,对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给隐喻翻译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提供理论性的方法和启示,鞭策翻译工作者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翻译,以求全面、准确再现原语语义,从而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聂玉景 《学术探索》2012,(9):154-156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不能仅局限于意思的转达,还要关注隐喻意象的处理,这样才能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一样欣赏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按照隐喻意象的留与变,隐喻翻译法可分成三种类型:隐喻意象留存、隐喻意象缺位和隐喻意象借用。借助这三种类型对《茶馆》的霍华译本和英若诚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译本绝大多数隐喻翻译都是成功的,再次证明这两译本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三个阶段回顾和总结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学术界翻译出版国外重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论著的情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翻译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外文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且主要以批判为主。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沉寂已久的学术研究活动开始复苏,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推动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的不断成长,译介工作走向繁荣,翻译出版的国外研究论著越来越多。此一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在进一步吸收和学习国外学者研究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观点给予更加深入的思考。中国学者对海外学者的观点所抱的态度已趋于理性,不再盲目地批判或接受,而是在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后提出商榷或驳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探讨了英汉隐喻互译中所要引用的认知策略问题。在分析了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英汉隐喻的对比,即指出了英汉隐喻的认知共性,也指出了英汉语言在喻体选择上差异的必然性。然后采用认知功能观重新审视了隐喻翻译的一些策略,区分了隐喻的被动使用和创新认知,并探讨了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探讨了认知主义关照下的隐喻翻译问题,提出了隐喻翻译的认知系统观。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语言所呈现的认知特点,代表着使用者的认知系统。汉语言富含隐喻,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以此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汉语隐喻词汇,并论述在翻译时将其转化成英语时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翻译     
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其中尤以隐喻翻译为最。在分析隐喻发展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Newmark的观点提出六种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交际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方式,历来受中外学者所关心,关于它的翻译问题迄今已有大量的论文或著作,本文试简述隐喻的特征,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Gutt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理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旭东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155-156,148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对中英隐喻成语进行对比,提出了一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为理论基础,以"红色"与"Red"为例,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与"Red"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提出了颜色词翻译的三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概念隐喻的分析,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过程中意境翻译的效果。分析表明,在汉语向英语的语码转换中,通过使用语言的非一致式,更能有效传递原文的意境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与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隐喻的构成特点决定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具有目的性、跨文化的选择过程。翻译时,针对目的性强的源文本和译文,应首先分析源文和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再对源文本中的隐喻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修改或增删,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进行翻译;针对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隐喻,翻译时不妨灵活运用直译加注、替换喻体或转化喻体等方法。有时为保证译文的语际连贯性,翻译时还可采用添加喻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钢铁工业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英平 《兰州学刊》2006,(8):149-15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合,钢铁产品突破国界进入世界贸易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具有预期成长优势的产业,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表现如何?与世界其它主要产钢国相比,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实力怎样?本文通过若干统计指标的描述与分析,揭示了历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出口竞争力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为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隐喻现象,及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背景下的传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