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研究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近几年一直在鲁迅研究界的上空萦绕。有的人说:鲁迅研究已经到顶了,很难再有什么突破了,没有什么可搞了。有的人说:鲁迅根本就不值得研究。后一种说法显系出于无知,近七十年的鲁迅研究学术史已经作出了最有力的批驳。前一种说法,虽然并不正确,然而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鲁迅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境界,本体研究、即鲁迅著作、生平、思想的资料整理、注释解析和理论研究,已经攀上了一定的高峰。沿着这条路线再往新的高峰攀登的确相当艰难了。因而在鲁迅研究工作中出现了相对的“极限感”。 鲁迅研究果真到了“极限”,没有什么可搞的吗?不是的。列宁说过:“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独特成员,历史文学有没有它“自我”的题材属性特点呢?这个问题迄今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是有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优势”和“局限”两个方面。 所谓“优势”,可以抽象出这样三点:(1)知多度高。这是因为历史文学往往取材于历史上彰明昭著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从兴起之日起,表演的内容就是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问题——政权问题、各等级的相互关系问题、教会在国家中的作用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一整套具有纯粹政治意义的问题。例如莎士比亚的九个历史剧《理查二世》、  相似文献   

3.
艺术,这是一个亲切而又神秘的字眼。文艺是什么,这是与“人是什么”一样古老的谜。形形色色的文学定义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没有把文学的本质内涵穷尽。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变幻万千永远流动的世界,它没有固定的边界,也没有静止的终点。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出现之后的自我规定,要寻找一个包罗万象、涵盖古今的文学定义实际上是一种徒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同样的道理,文学的本质也只能在文学的存在中寻求解释,它是通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存在着一些原则的分歧。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五四”时期鲁迅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还是“进化论”的发展观?这关系到如下一系列问题:鲁迅的早期(1898-1917)思想达到了什么高度?它和“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什么必然联系?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对鲁迅的震动和影响?如何分析鲁迅当时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与“进化论”的发展观有哪些质的区别和联系?“进化论”的发展观在“五四”时期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它与鲁迅的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的称号是否水火不相容?还有,鲁迅有没有接受尼采哲学等唯心史观的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在“五四”时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要想科  相似文献   

5.
<正> “写本质”这一文学创作理论,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就开始流行。近几年,文艺界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的确是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点零星的想法,谈出来希望能得到有关同志和专家的指正。文学要不要“写本质”?应写什么样的“本质”? 在“写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意见:“作为艺术范畴和艺术描写对象的只能是‘人的本质’即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什么‘社会本质’的概念。”“社会本质”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便是说,文艺只能写“人的本质”,不能去写人的“社会本质”。理由是“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社会本质”则是抽象的。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往往只着重提及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功绩,似乎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这一时期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种情况具体反映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有关理论批评专集的编纂工作中。《大系》选入“建设理论集”“文学论争集”的论文共一百五十多篇,然而没有一篇是鲁迅的文章。这是不正确的,本文将着重讨论的便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鲁迅的文学批评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注意,鲁迅先生对文学的见解与主张更是屡被称引,卜召林同志的新著《鲁迅的文学批评》并不满足于告诉我们鲁迅曾说了什么,而是告诉我们鲁迅的声音为什么与其他人的不同、他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说得怎么样等问题。 构成鲁迅文学批评“圈子”的元素是什么?卜召林同志认为,鲁迅的文学批评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批评对象上着意浇灌“佳花”与“佳花的苗”,在批评方法上,使用社会历史与美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批评目标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新论断涉及到许多问题.但首先必须弄清楚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论断中的科学技术在确切的意义上指什么?二是这种科学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力?三是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第一”?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个问题是前提,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第三个问题是核心.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点看法。第一个问题:论断中的科学技术在确切的意义上指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现实根据是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道德的本质?这个既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近年来,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综而陈之,大致有“道德本质的主体性说”、“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说”、“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统一说”这三种。笔者以为,要深刻  相似文献   

10.
<正> 艺术有无自己的特殊对象?如果有,艺术的对象是什么?杜书瀛同志在他的《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1981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艺术的对象是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讨论的。杜文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形态方面和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方面。哲学的对象是生活现象的本质规律,“而艺术的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共性,不是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而是包含着、体现着共性的个性,是包含着、体现着一般必然本质规律的个别偶然现象形态——这正是艺术的对象。”但是,作者在后面又告诉人们:艺术的对象也可以是那  相似文献   

11.
众所公认,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又的确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显然人类认为美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于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关于美本质的结论——就呈现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感。根本说来,人只对有利于他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事物感到愉悦,人类只有在他的生命追求得到实现时才感到愉悦。那么,美是什么呢?“美”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美的本质,二,审美对象,三,“优美”范畴。我们这里要问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前后,文艺界围绕着文学的“当代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文学的当代性思想产生于何时?是谁最先提出来的?2)什么是文学的当代性?3)“写什么”和“怎样写”?4)这场讨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一、文学的当代性思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八四年第一期发表王东明的论文《关于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作者引用了别  相似文献   

13.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国家创建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不搞清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地向前发展,就会遭受挫折,出现失误。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重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他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所谓“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所谓“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是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是什么”问题上曾存在着模糊认识。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言简意赅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两方面内容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美学史上,泰纳和黑格尔一样,是美学艺术哲学论的著名代表。在他那里,美学就是“美的艺术哲学”,因此,他不像一般美学家那样把美的定义摆在首位,而是把艺术的定义或本质看作“美学的第一个和主要的问题”。这样,深入研究开掘泰纳的文艺本质论,就成为准确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第一个主要问题。艺术的定义(本质)是什么呢?泰纳明确指出:一切艺术都是表现主要特征的。“特征”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泰纳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搞清它在美学史上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泰纳所谓“特征”的含义,把握其文艺本质论、典型论、批评论的性质和基调,有着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取用外国文化,并不是个新问题。历史的经验少说也有一百几十年,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也已经四十七个年头。可是,直到现在,一碰钉子,人们还总是说:“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可见,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提倡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今天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6.
这里要讨论的文学,仅指语言艺术作品.但文学不是"学",而是"艺".它也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这类需要持殊技艺直接呈现于审美欣赏的视听艺术,而首先是诉诸阅读和理解的"文".所以,称它为文艺才适当.但文艺一词在我国已约定俗成用来统称文学和艺术,故这里仍按习惯使用文学一词.说文学理应称为文艺,便包含了对"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文学的多样统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需要作进一步的查考:它统一于什么?由这一统一性为何必然地生出多样性?探讨这个问题,有多种途径.但普泛性的艺术思维推及文学,特别是长篇叙事文学时,便遭遇到许多难以解  相似文献   

17.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后期,由“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引发的文学热潮,曾经使中国文坛出现过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八十年代中期,从刚刚敞开的国门外,一下子涌进来了一大批陌生而又迷人的西方哲学、社会学、美学和文学艺术学思潮,却又迅速使人们陷入迷惘之中。一时之间,“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乃至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它是什么,它能作什么……这些似乎早  相似文献   

19.
“马华文学”是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中文文学。在新、马两地,有三分之一的公民为华人,他们生活的那片国土亦有着我国三、四十年代那样苦难的斗争历程,所以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的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化和文学有着极为深厚的血缘关系。新文化巨人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一直为马华文学界所瞩目所景仰。对鲁迅的崇敬与纪念,对鲁迅精神的礼赞与学习,从20年代张天白论鲁迅到90年代江天的《鲁迅赞》,几十年来一脉相传。 1 鲁迅的文学活动早在20年代就已受到马华文学界的重视。二、三十年代的许多马华文学界人士经常阅读上海出版的刊物、报章,对于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鲁迅是极为关注的。鲁迅的作品和文艺思想对当时的马华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0年代中期“两个口号”论争中,马华文学界也曾就“两个口号”问题进行过辩论。马达、曾艾狄等许多进步的马华文学界人士倾向于鲁迅一边。马达撰文《对〈马来亚文艺界漫画〉的意见》声援鲁迅。在鲁迅“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影响下,根据马来亚社会的具体情况,马华文学界提出了一个与此很接近的口号——“民族自由更生的大众文学”。关于这一口号提出的重要意义,新加坡著名文学史家方修先生指出:这个口号的提出是“马华文学思潮的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鲁迅通过文学文本创造了一个“鲁迅式‘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种理论构造 ,形成了特殊质地的“鲁迅诗学”。鲁迅学对鲁迅艺术世界——鲁迅诗学的研究包括 :“‘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在——外显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接受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语言——文化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生产方式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内在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