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与纳博科夫研究的炙手可热相比,《绝望》一书在学界长期受到冷遇,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其中西方学者多从主题研究、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三个方面着手,相关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中国学者则主要从小说内容、虚构性、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四个方面切入,论文的质量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学者们对该书的外部研究已比较成熟,对小说自身内容和语言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在<绝望>中,通过对两个"相像性"的书写,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展示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第一个"相像性"存在于赫尔曼与菲利克斯之间,小说由此批判了人类社会对于"同一性"的追求造成了个体的扼杀,对于生命的践踏;第二个"相像性"即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像性",纳博科夫彻底地解构了艺术的神圣光环,掐断了艺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批判和拯救之路.由此,纳博科夫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双层"绝望".  相似文献   

3.
从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中的文化动因出发,从文学与文化的层面,探讨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可以发现纳博科夫的创作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人类理想化的存在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其创作的文化立场和世界主义倾向。多元文化背景使纳博科夫能够结合自身流亡经历,更好地展现后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化错位问题与身份认同危机,从而具备了世界性的文学视野和民族文化站位中的超然立场。因此,将世界主义视角引入纳博科夫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跨民族、跨文化文学交往过程中的“他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7.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时时暗示其中叙述的故事并非真实,并将多种传统文体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杂合体.作者还通过对经典文本进行剪辑拼贴,以游戏的心态进行模仿,以轻松甚至油滑的笔调叙述严肃紧张的场面.不少词汇和短语经过作者巧妙的分解及重组,与情节、人物结合起来,营造出奇幻的美感.整部<洛丽塔>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1.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主人公形象给予分析,指出画家皮斯卡廖夫的悲剧性行动———试图通过“审美化”的爱情追求以实现其审美诉求和伦理诉求———源白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化”生存观念。主人公形象“艺术-文本化”生存的幻灭使得他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获得了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解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的切入点就是他抹平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以反映现实为己任,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现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就存在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当中,还存在于读者与作者较量的过程中。他的文学思想有着传统文学思想的印迹,与他的小说文本中呈现的后现代景观相矛盾。  相似文献   

13.
《洛丽塔》通过其主题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的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与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体现了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本篇文章介绍了当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较为前沿的几个理论模式,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点评,便于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能在今后学习型及终身学习社会中为外语学习探讨出科学的学习理论,从而指导外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出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论民营经济的二次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民营企业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进行自身变革,必须进行二次创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再塑企业文化,进而引导企业成为新一代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世界电影史的"四分期说"--把世界电影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1967)和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在对世界电影史的"变革时期"和"振兴时期"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的同时,用新的视角,对世界电影成熟时期的重要创作实践及艺术思潮进行客观、清晰地梳理,可见其对当代电影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身份可以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是人的职业 (职务 )身份。第二身份是指人的文明身份。第二身份具有直观性、不确定性、光环效应和易感性等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的协调一致发展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历史哲学范畴.(2)世界历史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不仅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还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世界历史发展的“三阶段”与“五阶段”是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所进行的不同划分;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演化.(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欧洲中心论,但他并不否认世界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有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9.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 安徽某新建本科高校为例,针对原来第二课堂存在的不足,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体四级六重”的内容体系和保障、实施、平台等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冲突和解决方式被大众传媒戏剧化呈现,成为媒体文化景观。80后文学是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景观,是诸多意识形态冲突的场域。80后文学景观满足了80后身份/认同的需要,其话语冲突的本质是第一媒介时代集权主义意识形态与第二媒介时代反集权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80后文学在景观化的过程中消解了文学本来的意义,成为消费社会的娱乐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