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行业内较为严重的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的现象,已逐渐受到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以旅游本科教育和职业需求的契合性为出发点,以国内12所旅游学科发展较有特色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从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笼统的旅游管理是旅游本科教育最主要的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培育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大多比较齐全,且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同时以典型旅游企业主要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和招聘要求说明书为对象,总结了旅游行业的职业需求特征,发现旅游行业强调工作经验、强调具体的操作性知识和能力、强调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强调对行业最新实践的了解;最后,对旅游本科教育与职业需求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旅游本科教育与职业实践需求的契合性,对二者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发展旅游教育已经近20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文章通过总结国外一些国家旅游教育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国外旅游教育特点及国内旅游教育现状,提出了我国发展旅游教育的对策,如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考虑市场需求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及理论联系实际等。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旅游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完善。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旅游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能力构成;从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民办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从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多元师资建设及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以期有益于民办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山东是旅游大省,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教育资源,如何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山东旅游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从建立立体化、多元化教育体系,加强旅游教育系统内部合作,调整内部结构等方面提出山东旅游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低碳旅游教育"是指包含对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在内的低碳旅游教育和指导活动.开展低碳旅游教育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提升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低碳理念和行为,促进旅游企业低碳运营管理及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紧扣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行业要求,以杭州临安白沙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该村"农家乐"低碳旅游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从教育层面来为低碳旅游经济建设找到一条切实可行且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并为其他地区开展"农家乐"低碳旅游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胡瑾  杨蔚 《船山学刊》2007,(2):190-192
旅游的发展与外语教育息息相关。湖南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育内容,强化文化课程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高职旅游教育中的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南方论刊》2007,(2):99-100
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然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低,或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校企供求矛盾日益突显。本文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三个方面去解构高职旅游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研究如何才能解决当前旅游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8.
培养模式陈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以及毕业生流失严重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制约.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已经较为成熟的"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在旅游本科教育中实行"泛订单式"培养的创新模式,即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希望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本科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解决目前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旅游专业本科生大量流失到其它行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涉外旅游行业岗位工作方式的变化,“旅游业+”的跨领域跨行业发展以及新时代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跨界知识、关键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努力实现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应该在POA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培养规格为目标,以关键能力培养为着眼点,以生涯发展为价值取向,架构课程板块、优化课程设置,实施产出导向“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以期在专业育人方面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度机制层面缺乏目标性和导向性,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识有待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有待提高.为此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高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公共关系是一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极大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包含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主导的现场实践活动和师生互动的反思学习与总结三个阶段的翻转课堂教学程序,并从教师教学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学媒体的使用效果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调整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提出调整教师的定位与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扩展翻转课程的空间尺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除了一些硬件设施外,还要不断地培养出一批批熟悉国际旅游业务,外语水平高和作风硬的旅游专业人员,这是实现各项任务的保证。本文就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旅游教育的发展遇到良好机遇,亟待进入到调整、深化、改革和提高的发展阶段,由于大量需求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亟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培养方案和课程更新。基于此,本文针对智慧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打造智慧旅游"协作型"师资团队,提升智慧旅游课程内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专业深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来看,我国法学硕士教育应当定位于学术性教育.但是,随着我国法学硕士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已经严重下降,呈现出本科化或者大众化倾向,严重背离了法学硕士教育之学术性定位.为此,应当从缩小法学硕士教育的规模、增强师资力量、严格学位论文制度、改革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完善入学考试制度等方面入手,对我国法学硕士教育进行学术化改造.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提出了在旅游业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存在的就业难和行业流失率高的问题。认为高等旅游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欠缺、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高等旅游院校应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特色专业、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学生职业情感等,最终使旅游专业本科生能够适应市场并且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无论从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重大意义。孔子的旅游思想对青少年旅游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具有风险大,收益低,潜力大等特点。因此,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必须坚持:教育理念原则;安全性第一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7.
旅游高等教育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本文着力探索普通高等学校旅游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优化教育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现行法学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应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法律人才,着眼于学生的就业来确定办学目标,科学规划招生院校、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合理设定法学教育课程内容.对法学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应以职业化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应改革高校法学教学、科研考核的评价机制,重视法学教学实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生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研究学生旅游及学生旅游市场的特点对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continuous development)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分析了学生旅游的特点及消费倾向,认为发展学生旅游正是其时,并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培养贵州旅游人才 ,应调整院校办学专业方向 ,改革现行教材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学生非专业技能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