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南充师院历史系柯昌基同志在我校历史系作了题为《宋代的家族公社》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如西周的井田公社,曹魏的屯田公社,北魏至唐的均田公社,二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家族公社,三是作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赘生物的宗法公社。柯昌基依据大量的方志、墓志铭中的有关材料,对宋代家族公社的类型、内部结构及其兴盛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论证,指出:家族公社在宋代之所以蓬勃发  相似文献   

2.
巴黎公社距离我们已经一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人类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进程。今天回忆起巴黎工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英勇尝试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纪念与公社同时代的,能够完全了解和正确估计公社事件的世界历史意义的唯一的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公社。周族灭商以后,为了控制广大占领区,它不仅保持着甚至发展了家庭公社;在商朝原来的统治区里还存在着农村公社;因各族社会发展不平衡,边远地区各族如“戎狄濮蛮”等,还停留在原始氏族公社阶段。(本文对边远地区各族的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作为农村公社形式之一的家族公社,在亚洲的前资本主义历史上,乃是一种甚为普遍的社会组织,一百多年前的印度,犹可看到它的大规模存在,其基本状况是这样的,“家族公社宁可说是氏族公社解体的产物”,“这种公社土地占有形式……只由最亲近的亲属,即未析产的家族成员……共同经营土地的形式,”“共同经济的产品收归公共仓库以供整个公社消费。”(1)在我国历史上,家族公社或叫家族共同体是以同居共财面貌出现的,它同印度的家族公社的规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内容庞杂而形饰纷繁,生命  相似文献   

5.
在1870年6月7日致路·库格曼的信中,马克思对库格曼说:“我发现有必要认真学习一下俄文,因为在探讨土地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从原文材料中去研究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关系。”为此,马克思晚年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俄国公社的土地所有制问题,他差不多把当时出版的有关俄国社会经济的资料都收集起来了,其中光是统计学方面的资料就有两个立方之多。然而,马克思没有能够实现他的这个研究计划,没有在《资本论》地租篇中对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进行非常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组织结构首先,先秦农村公社的组织构成是大小不一的。《谷梁传》庄公九年:“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论语·公冶长》载有“千室之邑”。邑,就是农村公社。十室、百室、千室,是举其成数而说的,具体考察还不止于此。《孟子·滕文公》:八家共井。一井八家就是一个最小的农村公社。《周礼·小司徒》:“九夫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深入研究马、恩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中,人们常常是把马恩对立起来。英国学者霍布斯保姆认为,马克思的俄国农村公社思想“有点出人意料地倾向民粹派的观点。……这与恩格斯在几年后讨论同一论题的鲜明而光辉地恢复马克思主义基本传统的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国内也有的论者断定恩格斯“合理修正”和纠偏”了马克思的俄国农村公社思想。笔者认为,马恩在世时非常关心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在对其进行深入透辟研究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当  相似文献   

8.
列宁研究了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后,于1904—1905年拟定了三篇纪念巴黎公社(以下简称公社)的报告提要和一篇公社的演讲提纲.在《提要》中,列宁提出了公社实施“政治自由”和“政治改革”的要点;并在《提纲》中,写明了公社的政治措施.本文主要根据列宁的文章要点,对公社的政治措施,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9.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马克思,作为巴黎公社的第一位历史家和编年史学家,把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变成广大群众的财富,把它保留给了后代的无产阶级战士。所以马克思的名字是同巴黎公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既是巴黎公社的理论家,又是法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实际参加者。早在普法战争时期,马克思就为国际无产阶级制定了一条战争危机时期共同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巴黎公社期间,马克思又以亲自参加者的姿态从  相似文献   

10.
拙文《马克思晚年“笔记”中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论述》中,笔者根据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天生的二重性”及其历史命运的论述,指出“非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肯定在农业公社解体之后,次生的社会形态一定是建立在奴隶制上的社会,就连农业公社的历史命运是否一定会是自身的解体,他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至少从理论上来看,农业公社可能解体而历史步入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上的社会,也可能继续存在下去。”马克思在他的著述中,从来没有指称古代印度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奴隶制的或封建制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做了光辉的总结。他说:“即令公社被搞垮了,斗争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它必将遍于全世界”。今日的历史证实了并将继续证实这一科学论断。关于巴黎公社的原则在理解上并不尽一致。过去一个阶段最流行的说法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摧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3月18日,是巴黎公社革命一百一十二周年纪念日。巴黎公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所见到的唯一的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思格斯与巴黎公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巴黎公社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始终注视、关心、支持和指导着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他们又大力援助公社流亡者,并且认真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回顾和研究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最近,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中心围绕马克思晚年俄国农村公社的观点,认为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在七十年代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看来主要指的就是——“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马克思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的一封答辩信没有寄出,也是因为“马克思晚年的历史观和俄国公社观所发生根本性转变”“马克思表述于其中的新的历史发展观点和俄国公社的观点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公开发表的程度”,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祖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周灭商后,鉴于殷遗民做乱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侯国的使命实质是武装殖民。被封的周族人武装进入所封的土地构筑城堡,统治被征服的异族人或曰“庶人”。这样就形成了西周时期的“国”、“野”之分。居住在“国”中的为统治阶级,即周人。居住在城市之外“野”中的为被统治的异族人。这些被统治的人民有着自己的社会组织,即农村公社,这种组织脱胎于原始氏族公社,并与土地紧密相联。周王裂土分封,将这种公社连同土地一起封给诸侯,周代文献称这种公社为邑或书社。周时有“十室之邑”、“百室之邑”不等。古籍中记载诸侯动辄以书社数百封于某人,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又《吕氏春秋·高义》篇:“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子。”可见书社的组织不会太大。《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隐;“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各立社,则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左传》哀公十五年杜预注:“二十五家为社,籍书而致之。”可知一个书社为二十五家,西周时如《诗·良耜》:“其比如栉,以开百室。”郑笺:“百家者,一族也。”“百室出必共洫  相似文献   

15.
一百零四年前,法国无产阶级在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之后建立的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虽然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七十二天,但是,“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公社的原则,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它是夏商西周三代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广阔率础,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春秋时代,在作为“普遍奴隶”的广大村社成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村公社日趋解体,逐步转变为个体小农的乡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相应瓦解,产生了作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的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以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确立,农村公社逐渐变为历史陈迹,但其影响却在各个领域长期存在并留下不少曲折反映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对农村公社的研究.他们把农村公社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它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为重要的,对农村公社的研究还与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农村公社是以地域结合起来的从公有向私有过渡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于古代许多地区和国家中.某些社会发展较慢的地方,如印度、阿尔及利亚、墨西哥等国,氏族部落和公社——卡斯特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巳发展起来的欧洲,特别是俄国、德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仍保存具有农村公社特征的乡村自治和土地使用.农村公社的原始公有制,其成员具有朴素的平等民主思想,自发地倾向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分析印度农村公社的基础上,驳斥了印度只有经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破坏才能向前发展的观点,暗示出印度的另一条复兴之路.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8.
伟尺的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已经过去110周年了,它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永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马克思曾经指出:“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马恩全集》第17卷,第677页)“它所创始的社会革命必将胜利。它的策源地遍于全球。”(同上,第650页)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产阶级正是按照巴黎公社的原则去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晚年手稿,厘清“农村公社—东方道路—中国特色”的内在逻辑。马克思试图将农村公社视为东方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并将其上升为总体性范畴,有如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功能。农村公社并不是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而是它的必要环节。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是要确立“西方资本主义-东方社会”这个完整世界体系中的东方维度,是要找到一把解开东方社会奥秘的钥匙,以便解释东西方互动构成的资本主义总体危机。至于商品经济解构农村公社,进而影响东方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形,马克思设想了两种模式:俄国社会的“跨越”模式,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冲击—解体—重构”模式。由于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较早、较彻底地消灭了农村公社,建立了强大的宗法皇权体制,故我国的现代历史路径有较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120年前,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时指出,公社的伟大创举之一,就是把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从妄图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人手里夺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在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回顾和学习公社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对于进一步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