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情     
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长大的,20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时常关注我的成长之地,尤其关注北京老城胡同,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在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学、老师和邻居,有已变或老梆子的幼时小伙伴,有我偷摘过的果树,有曾被我用绷弓子扭碎的路灯……  相似文献   

2.
当兵在北京     
我的大半辈子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北京的故事也太多太多。曾经的坎坷与辛酸、泪水与汗水、甜蜜与欢笑都留在了这座我热爱的城市。作为一名军人,扪心自问,我无怨无悔。来北京当兵那年,我19岁。那时当兵,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有专列客车、大巴、飞机可以坐。当时,我们一队兵是坐“闷罐车”而来。坐“闷罐车”的心情难以形容,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无奈。有几个人能像我们这样被当成货物到处跑  相似文献   

3.
叔叔,当我知道您的时候,您已离我们远去。我是从您留给我们的照片中认识您的。那是一张背景为北海白塔的全身像。您身材高大修长,眉清目秀,一丝淡淡的忧伤挂在嘴角。认识您的同时,我知道了您曾工作在北京,而北京有北海公园,北海公园有漂亮的白塔。就在那个时候,您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去北京出差,就游览了白塔,而且和您一样,以白塔为背景照了相。虽然您从未与我直接交流过,可当我刚刚走向社会的时候,您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了。  相似文献   

4.
梦圆紫禁城     
正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其实细想想也还真是那么回事,而我也是即将跨入30岁门槛的人了,回首过往,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满足。我有可以陪着自己一起笑一起哭的好朋友,我有时刻陪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我有一份还算是让老家亲戚朋友羡慕的工作;我有一处号称位于北京七环外的Dreamhouse(其实是在河北燕郊);我有一个让他站着决不坐着的听话老公;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北京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底,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引起了市民热烈的反响,我也由衷地赞赏。我小时候总听老辈子的人讲:"人活在世上,对人要厚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北京涌进大批外地的人才,有保卫北京的解放军及其家属;有来北京做买卖的商人;有求学的学生;有大批参与首都建设的建筑工人……北京人对这些"外地人"特别热情:他们打听道、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这么多年过去了,总有一件小事萦绕在我的心头。“文革”初期,时任北京十一中学校长的母亲被红卫兵关在北京十一中学里批斗。年幼的我送衣服时,红卫兵们开恩让她回家一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15,(3):47
北京读者李荪:我是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近日有低热咳嗽的症状,前两天听说北京报告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由此在北京居民中引发了热议,我也心有余悸。请问我的病情是否与麻疹有关呢?麻疹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严重者是否有危险?如何预防?专家解答:麻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这种疾  相似文献   

8.
飞机上看到关于北京和北京圈子的文章,真是从心底里感到亲切!我就是一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我爱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背井离乡,去一座陌生的城市发展或游玩,但总有一种牵挂。  相似文献   

9.
我对烟台印象特别好的原因在于高中时候的一次单独旅行。一个人,背了仔包儿到山东半岛闲逛。烟台市里,公交车上,有小伙子起身让了个座位给一位老人。那时候的烟台于我有乡下的感觉,市容比不得北京漂亮,公交车也远逊于北京——尽管北京的车也真好不到哪儿去。  相似文献   

10.
正1993年我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北京黄埔同学会上,认识了李老先生。他身体健壮,很是健谈,他知道我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让我带他向我父亲问好,并让我有时间多到他家聊聊。于是,我走入了李老人的生活,也了解到他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经历坎坷,但他始终力排众议,坚持为黄埔做了许多事情,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他曾在湖南、海南出资办学,为北京黄埔大学捐资助学,主张开展民办教育来振兴四个现代化,还在北京成立了黄埔敬老院……  相似文献   

11.
王景清 《中华魂》2011,(1):62-63
1951年7月,我在中央警卫师政工办公室工作,出差山东调研。一天下午,我用电话向侯主任汇报工作时,侯主任说:"家里有重要任务,把工作交给朱铁峰,你尽快回到北京。"晚上我上了火车,第二天早上回到北京。我向侯主任报到,侯主任笑眯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 同》,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 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 般的神韵。 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 入实入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  相似文献   

13.
刘希 《老友》2015,(1):42
儿子在北京念完大学后留在北京工作,我和老伴本指望他能回来安家立业,让我们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但他说在北京生活习惯了,以后就在那里安家落户。我想到我和老伴将会在人生一半的时间里过着空巢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老伴倒是看得开,常安慰我说:"儿子长大了,有他的想法,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必要绑住他的脚。"尽管这样,我对儿子的怨气还是不能一下子消除。为此,我还跟儿子吵了几次。本来退休  相似文献   

14.
浏阳蒸菜     
小丘 《社区》2015,(9):62-62
春节期间,一位湖南籍好友留在北京过年,我怕她一人太过寂寞,主动邀请她和我一起逛庙会,感受北京的“年味儿”。逛罢庙会,我俩已是饥肠辘辘,问她有什么想吃的,她说想念家乡的蒸菜,品种丰富,味道鲜美,她的一位老乡在北京开了一家蒸菜馆子,诚邀我一同前去品尝。  相似文献   

15.
《新天地》2007,(5)
我1998年离开工作岗位。2003年北京天桥街道加大社区宣传阵地建设力度,在我们虎坊桥社区搭建了两架不锈钢宣传橱窗,有一架正好建在我家门口,我想:这可好了,我有“用武”之地了!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夏天,我来到北京。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人潮把我推出检票口,我第一次看到了北京,它那么大,那么明亮。和所有庸俗小说的开始一样,你我相遇也有一个庸俗不堪的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深夜的人们爱去簋街吃饭,那天我们同时拦下一辆出租车,你喝得烂醉如泥,我也没跟你争,就让你上了车,并帮你关上车门。  相似文献   

17.
纪岚 《北京纪事》2013,(7):75-77
北京城是一天天扩大的,我每天都看着从前周围的荒陌土地被开拓战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工厂或高楼大厦。北京的地名中有许多都带着“村”“庄”或“店”。那些地名带着乡野空旷的气息。北京有两个八里庄,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我上中学时.我们家搬到城东一带,离东八里庄很近。后来我的工作单位也在那附近,我的许多同事和同学都生活在那里,许多的故事也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8.
徐小平 《21世纪》2008,(6):14-15
汶川地震时,我正在上海飞往北京的途中,所以没有感到震动。落地后,打开手机,看到北京住处一位邻居发短信给我:楼里有明显的震感,住户全部聚集到了大堂,你在哪里……灾难面前,我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得这么亲近、这么温馨……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作为面点师的我,在北京大兴区南小街北京斯博瑞大饭店任职.当时,我对这份比较清闲的工作非常满意珍惜,特别是有充足的工休和业余时间,让我可以专心写作和摄影. 在饭店上班期间,认识了一位甘肃陇南的服务员名叫赵X珍,厨师做饭,服务员点餐上菜,一来二去就比较熟了.干了没多长时间,她离职了.她离开北京后,说是到石家庄卖衣服,随后的日子里我们隔三岔五在QQ上面问个好,偶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北京有几百万的“单身漂族“,他们从前大都有稳定的家庭生活,现在漂流到京,他们怎样过他们正常的性生活?我带着这个问题,随意地走访了几个不同类别的人。张悦:“我一不干那事就腰疼“张悦,男,35岁,初中毕业。1993年从河南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凭着他的聪明,在北京几家短期电工培训班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