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园林专业的学科规划及教育特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总结分析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特色点和地方师范院校园林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根据国内园林专业的发展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及园林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漳州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提出地方师范院校新办园林专业学科建设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韶关学院特色园林设计专业围绕现代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园林专业的建设力度,从改善专业实验、实践条件入手,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旨在为培养园林专业适用性人才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学科”一词,不同的辞书上有不同的解释。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包含两个层次、八个要素,至少有六大任务。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平以初等教育学院办小学教育专业为代表。我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是专业扩展、规模扩张、层次提高同步进行,应该坚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精品,创出名牌,应当坚持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扩展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积极争取本科教学实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完善课程方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应用型的新闻教育暨学科建设究竟该如何进行?本文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环节、专业理念教育、新闻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扼要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中的专业建设,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又有区别。文章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两者的联系及区别,进而对如何协调做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教工党支部与学科建设的结合,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需要,更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加强对党员管理与教育的需要。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的基础是配好班子,选强带头人;关键是找准支部建设的切入点,与教学科研相契合;核心是建立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应该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实践表明,首先,加强党组织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必须以党性强、业务过硬为标准,选派学科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增强党员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和谐团队凝聚力;倡导党组织建设的"导师制",发挥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启动"共产党员工程",推进专业学科建设的大发展。其次,解决学科发展瓶颈,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科研课题,时刻做好申请博士点准备;加强教学科研理论研究,提高多个学科建设活力;创建学院实验中心平台,完善实习基地改造;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应更加多样化,应呈现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并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相适应.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等措施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是可行的.对于像岩土工程专业这样的传统学科,通过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完全可以培养出创新性的高水平人才.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应更加多样化,应呈现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并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相适应。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等措施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是可行的。对于像岩土工程专业这样的传统学科,通过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完全可以培养出创新性的高水平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促进医药学专业学科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计算机技术与医药领域学科相结合的可能性,并就医药学专业现代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及医用计算机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已的看法,强调了采用模块化方法实现应用型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在本质上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促进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动因源于强化本科教学地位、优化本科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需要。建设的路径包括: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的导向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相平衡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调整现有的学科专业基层学术组织以及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部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迫切需要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日语人才.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高校应当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型日语人才观;加强日语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并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日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地方高校也概莫能外。它是以学术队伍为主体,以一定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传承和创造知识,持续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工程。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重点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基础学科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之间的关系,使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状:缺乏良好的培养环境;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偏低;队伍人员不足;缺乏公共意识;信息教育界尚未建立“信息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策:创造一个艮好的培养环境;大力发展信息正规教育,加强信息专业和信息学科建设;确定培养层次及比例;培养类型可分为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或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依据社会经济信息他的需要确定培养内容;加强对未来信息用户的教育,广泛普及信息知识;加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吸收利用能力;建立建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国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人才;加强和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基本建设,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抓好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又要抓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既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又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功能;既要提倡、鼓励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跟踪调查,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既要重视主干学科建设,又要抓好分支学科建设;既要为高校服务,培养人才,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和适应性,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加强我校学科和专业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以学科为主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而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本文着重就我校的办学实际,对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学科和专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缺陷和弊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方面。据此,本文的研究构想是,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为出发点,在加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本学科建设资源(如科研、学术成果、学术梯队、科研资料、科研仪器设备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而创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园林专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我国的园林专业教育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对中美园林专业发展状况、园林专业高等教育与园林职业后教育作较全面的阐述与探讨。通过剖析我国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并与美国园林教育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提出可供我国园林专业教育借鉴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不但包括课程内容,而且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是关系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五年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分析、已经取得的相应成果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基础,跟随市场对人才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要建立在对其学科特点、任务充分认识与明晰的基础上。教师教育学科以培养与培训优质教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目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首要完成的任务是队伍建设、方向建设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建立管理机构、建立学科激励机制、增大科研经费投入与完善学科评估体系,才能保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