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何为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如何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的几种情况,提出了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任艳 《东岳论丛》2002,23(3):62-63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在历史的车轮驶入 2 1世纪之时 ,全世界大概已有 10 0万个网络 ,有 1亿台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联 ,上网用户将突破 10亿 ,而其中中国互联网用户也已超过了 40 0万。从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便捷、高效以及低成本更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想观念。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显然已经受到种种质疑 ,数字化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应该怎样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权能包括哪些 ?这一系列新的问题都现…  相似文献   

3.
论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著作权保护的网络作品种类、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利的主要内容、网络作品著作权被侵害的法律救济 ,阐述了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在网络空间中的规范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与网络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法自产生之始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并适应其挑战不断调整。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依托网络作品,新型的著作权—"网络著作权"产生。网络著作权的权利体系包括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限制及其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晓青 《社会科学》2006,(11):96-1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著作权保护在网络空间得到了延伸。对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存在着市场模式与接近模式的不同认识。网络空间在延伸著作权人的保护空间的同时也大大扩充了作品使用者利用作品的方式和途径,因而也需要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给予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6.
博客是一种与传统作品传播方式不同的新型的网络作品传播方式,我们在使用它的同时,对于它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理应有所了解。博客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若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属于哪种作品形式,实在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本文重点对博客作品的作品形式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人对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仅与作者的创作以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关,而与作品是否出现在媒介上、出现在何种媒介上无关。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作为一项既展示著作权的私权利性质,又展示著作权客体的公共性的制度,对于网络作品与纸质媒体上作品的保护形式不一致,显然不符合著作权保护立法的初衷,也难以在理论上自圆其说。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在实现权利人报酬方面的效果不佳并不是制度本身有缺陷所致,而是配套机制孱弱导致制度未被切实执行的结果。强化执法环境与条件、完善配套制度,是任何一种著作权许可制度得到贯彻的必要条件。应当通过具体措施完善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如赋予网络转载、摘编主体著作权法定许可权,加快互联网转载付酬机制建设,利用大数据优势加强互联网监管,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 ,人们在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时候 ,正在不知不觉地侵犯着网络上传播的作品的著作权。因此法学界开始关注网络作品 ,特别是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网络信息传输权后 ,网络作品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网络作品对传统作品突破的角度看 ,网络作品对法律保护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得到普遍应用,这也就使侵犯短信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变得更加普遍。从阐述短信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侵权类型入手,力求在现有社会环境、技术条件和法律制度下,从技术保护和法律保护两个层面寻求短信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有效途径,平衡各方利益,以实现短信作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是现行著作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允许作品的传播者与使用者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而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应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利益平衡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使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网络造成公众与著作权人之间新的利益冲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平衡砝码。网络环境下,公众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围应有所扩张,表现为公众对网上版权作品应有更大的合理复制权,但公众对版权作品在网上的合理传播权则应当相对缩小。通过对法定许可制度的批判,认为网络环境下应谨慎设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作者与出版社就某一作品的出版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出版合同中,一般都有作者对作品的著作权担保的内容。著作权担保的法律特征是什么?它的法律依据及效力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明确出版社与作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发生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纠纷后如何划分民事责任,从而正确开展著作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著作权担保的法律特征 著作权担保是指作者和出版社为确保出版合同的全面履行,根据法律规定经双方商定,由作者对出版社作出一定允诺的法律形式,著作权担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1)作者保证自已是某作品的合法著作权人,即保证自己的权利主体资格合法;(2)保证授予出版社专有出版权的作品是自己创作的,没有剽窃,抄袭等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3)如有侵权行为,由作者负全部责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得到快速发展,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化.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经济成为一个利益巨大的经济部门,传统的著作权人希望将其对传统作品的权利自然延伸到网络世界,网络的既得利益者则希望网络层面的权益能得到传统著作权的扩大保护.  相似文献   

14.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在我国知识产权学界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有的主张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委托人,造成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过于模糊。平息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纷争,应当对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技术(或称数码化技术)作为基于二进制码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一种对著作权法律制度具有全面挑战意义的新技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已引起了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普遍关注。同以往任何一项技术对著作权法的作用相比较,数字化技术在更深程度上对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推动着著作权制度的创新。本文拟对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作品、数字化作品与著作权客体的创新、网络传输与传播权等问题予以探讨,以期有利于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在数字化时代发展和完善。一、数字化…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著作权及其权利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著作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网络数字化的特点 ,使网络作品极易被拷贝、传播、修改等 ,网络传输过程中又必然产生种种复制行为 ,而互联网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对信息的共享 ,使社会公众获得极大的益处。为了确保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悉权 ,合理调整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冲突 ,实现在维护作者权益基础上的三者利益的均衡 ,我们需要寻找著作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某些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云计算技术将对现有的著作权侵权认定带来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著作权法在规制作品在线"使用"和用户间"复制"作品的行为时,面临着失灵的可能,同时,现有的著作权法在规制云服务商的间接侵权责任上遇到了困难。立法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当遵循"技术中立"思想,在保障云计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寻求作品传播和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平衡,并实现网络隐私和著作权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空间所具有的无国界性、瞬间流动性、交互性和无形性等特征,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同时也使得作为人类法律制度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著作权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它打破了传统著作权制度下所形成的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格局,给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尤其是使作品复制权的保护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这就需要研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一)网络下载是否侵犯了作品的复制权依照我国《著…  相似文献   

19.
1990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这将对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著作权保护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保护呢?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的客体,即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著作权产生的依托。作者创作了作品而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但并非任何作品都能成为著作权的客体。什么样的作品才受著作权法保护而自动产生著作权,这是实施著作权法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笔者认为,著作权的客体,即依法自动产生著作权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具有创作性创作性,又叫独创性、初创性。具有创作性指作品系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和独立思考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