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官德与法制的关系,即道德的自律和他律是官德形成的内在机理;法律的监督与约束是官德形成的基本保障;官德建设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分析和西方国家法制化的思想基础、基本经验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官的“得”与“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德”相通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理念,也是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表达。“得”“德”统一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是官德的基本问题。“得”“德”相悖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导致官德的沦丧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和谐社会而言,官德建设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官德建设具有二重意蕴,即官员的引领经济之德建设与为官从政之德建设应同提并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化六种意识,是官德建设的逻辑前提,而强化宣教、加强自修、健全监督、优化环境应是官德建设的四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由夏至清,在源远流长的职官制度中,对官员的选拔和考任非常注重“官德”。新时期官德的新内涵主要包括忠、诚、勤、廉、义等5个方面。官德建设应谊建立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奖惩制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公德与私德间关系的一般讨论具体化为对我国金昌等地"把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等私德作为选拔和评价干部的硬性条件"这一实际做法的争议,通过对正反双方各种观点的系统梳理、辩驳和评价,提出以下观点:(1)官员的家庭美德、私交情谊属于其私德范畴,不宜抹杀公德与私德的分殊,不宜用私德统一官德;(2)孝行之于官德,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3)用传统儒家伦理重建当代中国官德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官德建设是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基础,官德体现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关乎党的执政风气,影响党的执政效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最为紧迫的是要搞好官德建设。官德建设,一靠自律,二靠纪律,三靠法律。新时期,我国可以通过端正用人导向、提高干部道德自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官德规范体系和健全权力制衡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德才关系是中国官德建设中的永恒话题,德才兼备是选拔官员的基本标准。问题在于, 如果把德与才首先在观念上对立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德才统一就难于圆通。只有强调才中有德、德中有才的德才观,强调敬业、勤业、精业、守业的官德精神,强调以政绩论英雄、以实绩观才德,建立一种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官德体系,才能使“昏官”、“滑官”没有立身之地,官德水平的提高才有着实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论官德建设     
本文论述了官德建设是我国历代治国方略中的优秀传统 ,阐述了官德建设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构建官德建设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怎样进行,这既是理论也是实践的焦点。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公民道德观念的建设应当与法制国家的观念建设同步。本文从传统伦理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现状,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法,提出了道德建设的与时俱进、文以载道和统一性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作为古代官德的"廉"不仅包含了传统士大夫自我修身的内在德性———即"廉耻,士君子之大节也",还有其国家治理上的事功作用———即"廉者,政之本也"。这种集"内圣"修养与"外王"事功的统一,才是对古代"廉"德的完整把握。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的乱世时期,政治的腐败不仅会带来诸侯国的内乱,还会招致亡国的厄运。这使得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精英们将“廉洁”提升到立国之维和为政之本的高度。于是廉政文化建设受到了不少诸侯国执政者的重视,诸子百家也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从而在廉洁国家的形象建设、廉洁政府的制度建设、廉洁官员的道德建设和廉政伦理的理论建设诸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东汉统治者将民本思想作为其定国安邦的统治思想,他们以“天应民心”为理论依据,提出“制君限臣”的实践理念,“足民”、“保民”、“治民”的实践措施,以及“以农为本”的操作原则,最终构建了民本思想的理论体系。然而,民本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问题决定了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状况可分为养庶民之老、恤鳏寡悼独之老和养官吏之老三个层面:赡养庶民之老的基本政策是授予一定的田地,但免征其赋税,以达到惠养老人的目的,同时,政府将赡养老人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委派给其子孙,高年老人还有侍老制度以助其养老,统治者也时常赏赐高年老人;鳏寡悼独者有优惠的恤养政策,对不能自存者,政府还专门以律令的形式作了安排;官吏的养老也与致仕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政府组织及其官员的腐败,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现象。控制和预防国家公职人员腐败,建设廉洁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方政府中腐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组织及国家公职人员通过种种途径产生了租金,引发了寻租活动,即寻租性腐败。在县级政府中寻租性腐败主要寄生在权力运作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文章以江苏省北部某县1999年-2006年腐败案例为样本,分析了这种腐败的特点和成因,提出了从经济人和道德人两个维度出发,创新和完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从源头上治理寻租性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统治者遏制腐败的七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远在奴隶制时代,就已经有了腐败现象。随着岁月的嬗递与朝代的更迭,腐败有愈演愈烈之势,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为了避免社稷覆亡的厄运,有效地遏制腐败,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我国古代已经制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反腐倡廉措施,如制定律令,约束官员;官员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惩贪污,奖掖清廉;考核官员,审慎用人;异地做官,实行回避;荐官贪滥,须受连坐;执法公平,抑制特权。  相似文献   

16.
论汉代特进     
汉代特进是一种主要加于列侯的位阶,体现的是身份和道德,可以出任其它官职。部分列侯通过特进加入朝廷秩序。特进是汉代君臣权势格局调适的结果,反映了汉代官僚等级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孝道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华人移民、外交使节、商贸活动和宗教僧侣。其中,华侨华人在孝文化传播上发挥了最重要的桥梁作用。孝道思想传播到海外,受到各国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政治上推行孝政,在文化教育上实施忠孝教育。直到今天,孝道思想对海外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有着三大差异:其一,西周老人特权的赋予,是西周统治者因俗而治的结果;而西汉老人特权的赋予,则是西汉统治者治弊更俗的历史性选择。其二,德行导引之师,是西周老人的主要特权身份;而被救助社会群体,则是西汉老人的主要特权身份。其三,对于老人特权的保障,西周以礼制规约,西汉多以政令开道。  相似文献   

19.
《太平御览》的"人事"部,分设有多达7卷的"谏诤"门,主要摘录先秦至五代典籍中有关"谏诤"的言行。"谏诤"门的设置,可看出宋初统治者对"谏诤"的重视和开国时推崇儒教、施行仁政的统治策略。尽管在宋代后来的政治中,受政治模式衰落的影响,谏诤的政治功能日益衰微,然而"谏诤"事例中体现的修己、内省的思想,能发现宋初文臣对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的刻意要求,有一定的道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亲亲相隐”是一项具有中华法系特色的法律制度,自汉代以来被历朝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这一制度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基本上被废弃。这种以伦理亲情为纽带的法律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的社会调查也显示恢复这一制度是顺应民心的,因此应当在当代的刑事立法中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