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青岛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王继训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拓展延伸,是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从而在更深、更精的领域中寻求对中国文化史的把握。《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分为三个部分:传统与文化反思、现代化与文化建构和文化散论。第一部分“传统与文化反思”。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论题。第二部分“现代化与文化建构”。则从不同层面研讨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论题。第三部分“文化散论”。它立论角度新…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哲学     
书法艺术是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独特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奇葩。杨振宁教授说:“书法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源远流长、不断传承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旧中国,书法艺术仅限在上层社会少数文人中流传,他们对于书法的传承发展,固然功不可没,但不少人把书法作为举仕做官的敲门砖。现在是新社会,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经济文化的发展,学习书画的人越来越多,遍及城乡各地,书画艺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出发 ,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书法中的影响以及中国书法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较之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热”,有人把九十年代的“文化热”或“国学热”称之为“第二次文化热”.从时间顺序上说,第二次是第一次的延续.第一次文化热,已如上述,讨论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次文化热,从范围上说,也未脱离这个核心.不过,第一次注重讨论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第二次更加注重传统对现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第二次文化热公开亮出“国学”旗号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第一次文化热注重的是认识,第二次文化热注重的是对认识的反思.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下,新“文化保守主义”者悄然登场了,大有愈演愈烈之热.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探索性事业,从西方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来看,它需要从“家”的微观处着力以奠定持久稳定的发展根基。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对“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家”的解构与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对“家”的现代重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条件和价值目标,构建“主体—家”的共同体范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为“家”的现代重构奠定伦理基础和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的观点,考察了美学范畴“人”的形成,由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人生人“群”、人文诸方面论述了这一核心范畴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完整强大、意义明确的话语体系,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字,对文字的解释与运用构成了我们的日常话语.进一步讲,文字体系始终在凸显、深化和强化着话语体系.我们如何将国家长期形成的文字体系融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建构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汉字书法最具特色,它作为我国文字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深化和固化中国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中国书法的内在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吻合,凸显儒家文化,符合实用主义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将书法之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将书法之精神以新的文本、新儒家的话语表达出来,将书法之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相结合,即通过书法情境、书法作品、书法实践、书法文化来带动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书法发展史上,易道文化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当代一些“现代派书家”却严重背离了易道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否定汉字———对易道“意象”思维的背离;二、否定毛笔———对易道生命哲学的背离;三、否定传统审美观念———对易道“和合”原则的背离。由于这些背离,导致了“现代书法”的诸多弊端,因此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在所难免。文化回归,精神回归,是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是文化的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建筑作为人居的物质实体,它以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精神自由为宗旨,同时深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美学特征。对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反思,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推动我国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近日举办“中国日”,向当地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活动内容包括书法、茶艺、剪纸、民乐欣赏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咨询和中医知识讲座,以及反映现代中国城市家庭关系的讲座等等。此外,表现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生活的纪录片《上海隔都》、“镜头中的中国”——希伯来大学亚洲学系学生中国摄影作品展以及以色列国家武术队的武术表演也是“中国日”活动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应以中国问题为核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不过,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却没有成功地构建起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其核心则是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医与书法     
古代书论中,“中和”是书法艺术之审美原则,是品评书艺之重要标准,也是对儒家“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审美意识之具体体认.然而仅以儒家视角理解书法之“中和”原则未免失之狭窄;以辩证法立场解释“中和”,的确勉强,且失之宽泛;以美术形式规律与其它艺术角度把握“中和”,亦少书法独有之文化背景.“中和”作为书法原则之确立,与中国文化之多门类多层面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之内在联系,于此,不妨将医道与书法作一番深刻之详参比照,用古代医道(理论)理解书法“中和”原则,可以发现此一原则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指向书法艺术形式与人.与自然之最终统一,即“天人合一”,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艺术最高最理想之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3.
考察当下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考察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就是进一步从历史进步的维度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和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文化形式,二者具有共生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并与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当下中国整体性的“德性道德”为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构筑内在的精神家园;它亦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误读,同时作为自然经济文化,它对商品经济公共文化中的“规则性道德”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思想到十九世纪末,发生了巨大变化,贯穿于其中二千多年的儒家“中和”思想,被以康有为为代表新一代书法家“托古改制”及“变”的思想代替。自唐以来崇尚阴柔之美的审美情趣也变为阳刚雄强,这种书法思想的变迁,有它的文化基础,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衰落和文化精神的转换。新的美学观念,则将中国书法思想带入了全新的境界,并且在批评方法上,也较传统的方法有质的区别。在书法实践上,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人相继为用,在传统文化相对衰落的近代,反而将书法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勃兴时代。这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无疑起到了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与现代在 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边区书法具有传统性、人民性和现实性的特质。20世纪中国文化产生过强烈的现代化诉求,在某些层面曾发生过较为激进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上急于求成的"骤变"所产生的弊端逐渐显露。在陕甘宁边区,具有维系文化功能的书法,由传统渐入现代的发展模式对当下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陕甘宁边区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它并不拘囿于传统,打破了传统书法被知识精英所垄断的局面,让书法走出文人雅士的书斋,成为群众参与的一种文化形式。陕甘宁边区书法在实践中紧贴时代、记录历史,最终形成了新的传统,承载着陕甘宁边区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化风潮席卷中国文化艺术全领域,声势喧嚣且形态繁赜的文艺变革成为该时期主流文化现象。一大批艺术家们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开始借鉴、模仿或直接复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或经验,力图对抗、打破、消解、转化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出具有前卫性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艺术。经由三十多年的衍生、实验和发展,现代前卫艺术在中国顽强存在。不可否认,中国现代前卫艺术确从西方“拿来”,模式与标准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基因亦即“本土化”的现代前卫艺术,在中国才更具生命活力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乡土文学主要秉承了前现代文化资源,并从这一文化资源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空间上,京派乡土文学的向度是指向乡土的,对乡土尚未遭受现代化侵袭的人性的美与爱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讴歌;从时间上,乡土文学是指向过去的,“回到过去”是它的总体情感倾向。这一切既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又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反思。从当下的文化立场看,京派乡土文学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现代文化的同时,已经不自觉地具有了后现代文化价值,并与生态批评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学者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确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率性之谓道”、“人皆可以为尧舜”及“仁、义、礼、智、信”,对它们进行现代阐释,克服其时代的和思想的局限,其现代价值就可以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精髓。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更加重视和投入到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纵观这些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和谐”及其相关范畴的内涵进行追溯和剖析;第二,对不同学科、学派、学者的“和谐”思想进行比对和综合;第三,对传统和谐文化进行反思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