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徐斌  崇真 《社区》2004,(5):61-61
如今,许多年轻人流行网上“虚拟婚姻”,认识不认识的网友在网上虚拟结婚,两人在网上称妻道夫,并利用网络提供的场景和平台过日子,生养、教育孩子,如果双方闹崩了还能离婚。目前国内几个门户网站都开通了网婚的平台,进行网婚并不算难。在一个可以“网婚”的虚拟社区里注册成为社  相似文献   

2.
从婚姻契约论角度谈“网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婚"问题是在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个超出法律调整范围的社会问题,其特有属性不仅使传统婚姻遇到了极大挑战,而且对现行婚姻立法形成了有力冲击.本质上,婚姻是一种民事契约,然"网婚"可否亦被视为一种民事契约--电子契约?文章从婚姻契约论角度考察了这一法律类推适用的可行性,目的在于为"网婚"问题的司法解决提供法理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类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设施,以网络生命“比特”信息为载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传播领域.以数字化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符号编码形式传输为交往方式,以具有网络行为的人的网络活动为存在方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逻辑生成的一种新兴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生存方式。网络交往的虚拟化和数字化,易导致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网络虚拟交往有可能使个体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导致其人格分裂。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导致网络主体价值观念多元化和民众的民族意识弱化。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的充斥和诱惑严重影响人们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以包涵对立统一、开放多元、均衡兼容等融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全方位多层次协调互动的“有机”系统和存在状态的和谐思想理念作为网络文化的深层次内核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的和谐网络文化,包括网络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它是以和谐理念引领信息时代人类“网络共同体”的生存发展的一种文化性状和文化形态。和谐网络文化的实现重在培养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拓展教育渠道,创建红色网站、博客、BBS和网络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制度所具有的秩序整合与建构的双重效能,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阐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健全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行为规范,技术领衔,有效净化网络信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定期婚姻契约是婚姻自由的体现,符合私法自治理念,因其能缓解大龄男女滞婚及非婚同居、试婚、婚外情等社会问题,减少离婚诉讼,节约司法成本而具有存在价值。但同时,推进定期婚姻须解决好婚姻登记的变革、社会低生育率的压力、婚姻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子女利益保护和婚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等问题。定期婚姻契约能够促进契约伦理和家庭伦理的一致,是制定或补充婚姻法律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伦理的性质及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伦理的适用范围是“网络社会” ,而网络社会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因而网络伦理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 ,网络伦理只不过是传统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应用 ,而不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 ,网络伦理的建设要基于传统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网婚"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已婚者"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本人要改变沉闷的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渴求。但是,已婚者的"网婚"现象影响到了现实家庭的忠诚、责任和夫妻生活,危害到现实家庭的稳定。因而,"网婚"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成因与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建设的发展 ,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态——虚拟社会正在浮现。虚拟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虚拟性。虚拟的本质就是“数字化”、“符号化”。虚拟社会区别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等特征 ,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爆发 ,既与网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有关 ,也与网络中人性的异化有关 ,还与网络外部的社会根源有关。对虚拟社会中的伦理问题的克服与控制 ,首先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与阐释 ,以认清问题的实质。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网络技术进行道德关怀、整合传统伦理资源 ,来矫正网络技术发展的价值导向 ,形成网络时代的新道德 ,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终极控制  相似文献   

8.
略论赘婚     
赘婚是一种男子就婚于女家、以女家作为主体关系的婚姻形式。赘婚在我国传承数千年,在历史长河中,虽为封建伦理所鄙夷,迭经禁止,却仍不绝于世。至今,仍在我国不少地区流行。可见,不论是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还是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它都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婚姻合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的合意,合意指双方当事人达成的,有身份行为的效力意思(婚意),即以确立夫妻关系为目的的真实意思表示一致。合意是婚姻合法有效的要件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核心要件。合法有效的婚姻均是建立在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与此相反,不符合婚姻法定要件的婚姻即违法婚姻的一个重要事由是婚姻无合意。无合意婚姻即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婚姻,我国婚姻法对于无合意婚姻仅对其中的胁迫婚规定了可撤销,对其余没有规定,因而,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将虚假婚或虚伪婚、错误婚、欺骗婚也列入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之中,使我国的婚姻法更加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合法婚姻的严肃性,遏制违法婚姻。  相似文献   

10.
学术伦理是学术人在处理学术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时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规则,由学术目标的伦理导向、学术活动的伦理调节、学术人与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学术行为的伦理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学术伦理价值体系中,利益是学术与伦理同构的价值基础,管理充当学术与伦理连接的价值中介,公正性是检验学术实践的伦理价值标准。将学术活动置于伦理学语境之中,有助于规范学术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培育规则导向型学术伦理乃至关怀导向型学术伦理,营造和谐有序的学术环境,也可为今后对学术伦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学术失范治理实践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网际互动构筑、展现了流动的现代性景观。它为网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活机遇,但也为之设置了认同的风险和危机。虚拟认同是网络时代交往实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促使网际信任机制的建立;在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之间建构一种整合机制,以促进虚拟社区的认同与诚信建设,促进虚-实和谐共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孕育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在塑造了社会的网络结构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从“纯粹的虚拟”到“虚拟与真实兼备”的完美蜕变.网络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属性决定了社会治理意义上的网络世界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对虚拟世界的治理,而是特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与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对互联网所链接的虚拟世界及其派生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共治.网络世界治理在实践中要达至既有的社会治理目标,必须遵循合作治理、更加注重伦理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社会的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准则.基于此,政府在网络世界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亟须变“控制”为“引导”,充分重视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但也随之带来网络伦理危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伦理教育成为迫切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包含伦理意识、伦理情感、伦理行为、伦理人格、伦理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整治校园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提高商业网站公益性、增加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倡导道德的情爱伦理和互助友爱的人际伦理。它的道德观是通过批判“酒色财气”呈现出来的。《金瓶梅》道德观的出场形态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情爱的虚无本质,呈现在对偷情、婚姻的反思上,体现情性小说的出场形态;二是冷酷的人情世态,展示在对世俗、社会秩序的批判上,蕴涵现实主义小说的出场形态;三是德性的生活,体现在对欲望放纵、道德沦丧的批判上,彰显道德小说的出场形态。  相似文献   

15.
"喜不见喜"作为一种婚姻、生育等礼俗中的民俗禁忌,在闽南有很深的渊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新婚或生育的交往行为上,是人对生育、对生命诞生的细致入微的关切,也表达了闽南人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细腻关心。它包含着神秘的命运观,阴阳和谐思想等中国传统的观念,体现了闽南人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真正无国界使单个国家的著作权法无法协调网络技术给著作权所带来的冲击,"因特网条约"希望通过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共同努力使网络利益主体的平衡得以实现。但无论是"因特网条约",还是作为其实施法的DMCA与EUCD都较为明显地偏重著作权人的利益,尤其是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定可能使代表公众利益的合理使用制度形同虚设,而网络技术发展也在著作权制度种种限制中如履薄冰,从而使网络利益主体之间平衡的实现无论在国际还国内都成为一种美好的"幻景"。  相似文献   

17.
《文讯》是台湾当代文坛重镇,在28年传播文学、弘扬文化的办刊实践中凝练出知难而进、信守理想、匡扶时弊、感时忧国、入世济世、重情信义、担当道义、敬重人伦、仁爱和谐等独特的文化品格,既为文学立命,又为人生而艺术。它构建文坛优质伦理,超越党派、倡导族群融合,赓续儒家文化精髓,增值象征资本,在文学场域凝聚认同,值得镜鉴。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天人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库藏中的瑰宝。“天人合一”既肯定“天人一体”,又划定“天”“人”的职能,从而明确“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上。这种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智慧,推动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共生共长,走到了今天。可见,我们提出生态文明,亦是由之演化、发展而来。因此,应以“天人合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温故知新、拨乱反正、务实创新,为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在《亲合力》中,歌德以婚姻爱情为实验载体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上作了一次大胆试验,通过试验显示了人的自然情感与社会规范、人的激情与婚姻机制之间矛盾的无法调和性,并以此来探讨人性和人生的局限问题。小说第一次明确提出“魔力”和“断念”两个概念,并把它作为人性的两个基本层面——理智和情感在小说中充分展现。由此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两者是否能够达到平衡,以及在平衡的过程中人的自然天性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矛盾又该怎样解决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危机,维护校园、网络的良好秩序,必须加强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的防控机制建设。为此,就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遵循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处理中的基本原则,矫正大学生网络行为;重视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善后中的心理疏导,建立形象再塑与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