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农村社区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都非常的匮乏。相关分析显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之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使村民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琴 《社区》2012,(34):29-30
如今,社区工作人员已不再是人们过去印象中的老大妈了,80后、90后的大学生当社区工作者已不是什么新鲜等。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从以前的事难办、脸难看、门难进到现在的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扬所议事,可以说社区建设正走向全面提升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回归社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修补和矫正现代化对人的扭曲与异化,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回归到人本的另一面--善良、互助与共生."回归"既是对传统社区本质精神的皈依,又是要超越传统的狭隘亲情和人际关系,走向更为广阔的人际互助.新的社区精神体现了群体精神与个性精神、传统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结合,民主与自治精神的张扬,群众参与、领导垂范、长期实践是提炼和培育社区精神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4.
历琴 《社区》2012,(23):29-30
如今,社区工作人员已不再是人们过去印象中的老大妈了,80后、90后的大学生当社区工作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从以前的事难办、脸难看、门难进到现在的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可以说社区建设正走向全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区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在观念、行为、物质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文化教育功能及队伍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多向度的社会变迁是塑造我国城市社区的基本动力,然而现有的各种社区建设理论却仅仅选择社会变迁的某一向度作为自己的基础,这使得它们不仅相互冲突而且脱离现实。从社会变迁的多向度视角看,社会生活的市场化与去市场化、去行政化与再行政化、地域化与去地域化变迁构成了塑造我国城市社区的基本力量。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城市社区表现为城市居民和各种组织为了维护和促进基于共处一地所形成的共同利益而发起的合作行动,该行动具有地域性、开放性、功能有限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泉州旧城区铺境空间为研究对象,关注出现在铺境单元中的民间信仰及其相关的仪式空间,分析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解读人们在铺境空间中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防卫需求。铺境社区的形成过程,是民间日常生活对官方空间划分体系的超越和转移,是居民对日常生活空间营造的身体力行。根据传统社区的空间形态,探讨历史变迁中城市社区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试图从泉州的铺境空间考察与研究中,探求对当代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社区满意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命题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实体"和"社区是全能的"是存在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命题.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上述基于传统社区而形成的两个基本命题丧失了现实性.场域论社区研究范式认为,社区是发生于地域性社会内的不同利益群体协调起来、解决地方性集体问题而形成的行动场域.该理论准确地把握了现代城市社区的本质和形态,对建构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既有研究呈现出“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两种思考路径。前者较多关注治理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匹配,侧重分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何以达成,主要体现了“结构—合作取向”的分析思路;后者则延续了有关社区本质属性探讨的悠久传统,聚焦社区特征与居民主体,着重从社区心理、精神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形成的问题,体现了“心理—团结取向”的分析思路。国外研究围绕社区意识、社区依恋等彼此含义交织的不同概念形成了各自的研究脉络,也直接影响了国内相关研究,但有将作为整体的社区精神生活碎片化之嫌。在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接续费孝通所倡导的“心态”研究脉络,基于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探讨超越社区、扎根传统、更为隐秘且不可分割的居民“心态”样貌及其对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影响。借助“心态”视角的此类研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对“心态”的深入理解,还是对不同城市、社区、群体的比较,均需深化与拓展。值得提出的是,特大城市因具有特殊的学理意涵与战略地位,对其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尤其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1.
社区问答     
黄观鸿 《社区》2005,(20):30-30
问:本人在社区工作,有个问题想在居委会换届选举时明确一下。一是人户分离人员能否参选;二是,不是本社区的居民,即人不在本社区居住,户口也不在本社区的人员,是否可以参与选举与被选举,能否被聘用为社区工作人员?浙江省台州市蓝星社区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人口流动频繁,既有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社区之间流动,也有在不同城市、社区之间的流动,还有从农村流向城市社区的大量外来务工人群。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居住在某个社区的居民,户口却在另一个社区,甚至是农村户口。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  相似文献   

12.
把城市建成什么样,似乎与社区干部的工作并不直接相关,因为我们往往是在建成的社区里忙碌,与过去无关。我们关注现在的居民,关注他们新的人际关系。但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可能就不再这样认为了。不管是在美国的纽约,还是在中国的某条街巷,文中发生的神奇有趣的“合围之势”故事,让今天居住在“水泥堡垒”中的我们好生羡慕——那是一座城市、一条街巷、一个胡同充满生机的鲜活景象。我们多么希望这种传统的居住文化能够传承下来,让“那时”、“那人”、“那房”、“那院”永远跟着我们“居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3,(5):30-31
问:一位读者来信问什么是社区组织?社区组织都具有哪些特征? 答:国际上对于社区组织的定义有很多差异,但至少包括了两个共同要素:一是由该地区的居民组成,也就是说社区组织的领导层应该是该社区的居民;二是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为了促进该社区的福利,包括提供服务及保卫共同利益。所以,社区组织  相似文献   

14.
张宝珠 《社区》2004,(14):34-36
一直从事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研究工作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提出,在国人日感“失礼”行为泛滥、道德标准滑坡的当今时代,种种不文明行为颇有市场,对此,只有重新认识传统礼仪,制定适合当今时代的礼仪,特别是加强社区礼仪建设,方有希望找到一条走出目前困境的路子。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个话题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彭林教授。  相似文献   

15.
王业 《成才与就业》2014,(Z3):72-73
正毕业生走入职场,要在社会中立足,除了专业背景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职场礼仪是关键。礼仪伴随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所有细节中,比如:公共礼仪中的行走礼仪、乘坐公交车、搭乘电梯等;办公礼仪中的电话使用、邮件传真发送、握手礼仪、介绍礼仪、名片礼仪等……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与人打交道用好礼仪,可以很快和上司、同事、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区发展与建设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与发展是以社区为单位的 ,如何动员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最充分的发挥其参与的积极性是社区建设与发展成败的关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及派出机构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企事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充分发挥社团法人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中介作用 ,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并且使地方政府组织及派出机构、企事业组织、社团法人组织和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合力 ,城市社区的发展才会有动力、有基础、有保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城市居民与其所居住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随着现人化城市的发展,社区呈现出楼房高层化,家庭小型化,人口老年化,居住人员结构多样化,流动人口思想复杂化等特征,而且政府和企业职能转变使“单位”更多地变成“社会人”,社区已成为居民的基本生场所和社交场所,是诸多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各种社会行为表现最充分,最激烈,最休中的地方,可见,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基础,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稳定社会,社区必须有一支年纪轻,身体好,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取于开拓,爱岗敬业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基督教信仰在农村社区得以迅速发展。湖南H镇也不例外。信仰基督教对H镇农村信徒的人际关系有双重影响:信教人群之间关系得到强化,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世俗的人际网络被削弱。在非基督教村民看来,农民基督教徒世俗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人际交往范围更加狭窄,交往动机仅仅是为传福音。基督教徒世俗人际关系欠佳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化生活导致的自我隔离,阻隔了其与非信徒的人际交往;基督教义与传统礼仪冲突所致的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致使其与普通村民的关系日益疏远。  相似文献   

19.
"村转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理论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村转居"社区既不同于城市传统社区也有别于农村村落社区,主要特点有:居住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流动性大;经济支持形态以房屋出租为主要方式;社会交往多以传统的交往为主;社区内公共物品供给独特等."村转居"社区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衔接过渡中社区管理的利益争夺问题;社区社会联结方式上的内卷封闭问题;社区管理行政化与认同薄弱问题;社区服务缺乏问题等."村转居"社区的建设近期应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新社区的关系,妥善处理村集体经济实体与新社区机构的摩擦,增强"村转居"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期要切实落实"村转居"社区的自治与选举权,理顺政府指导和社区自治的关系;远期建设的目标;要完善"村转居"社区的服务功能,实现村转居社区全面融入城市一体.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类型、特征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中国城市社区经济逐渐兴起并在城市社区生活中日益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类型多样、特点鲜明的城市社区经济不仅为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支持,而且 吸纳了大量的城市社区富余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了社区整合程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为 此,一方面我们要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传统社区经济向现代社区经济的转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 断创新发展社区经济思路与模式,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同时,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社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