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世纪50年代在欧亚大陆爆发了两场战争──主要战场在俄国克里木半岛的“克里木战争”和战事在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果:前者,俄国被英法两国打败,1856年3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后者,中国被英法联军打败,1860年10月,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比较这两次战争,俄、中这两个欧亚大国在战争中先后被英法联军所击败,其原因有共同性: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是两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俄…  相似文献   

2.
一八八○年曾纪泽出使俄国,改议“多失利权”的《里瓦几亚条约》(《崇约》),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此次改约,成功地索回了一些重要的界务、商务等方面的权益,这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外交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在此交涉过程中,除曾纪泽在俄都大智大勇的斗争、左宗棠扶榇出关鼎力支持外,身为文华殿大学生、直督兼北洋大臣的  相似文献   

3.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王朝和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国和俄国的东段边界.它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平静的纪元在1689年左右来临”.在签订这个维持了一个多世纪中俄东段边界和平的条约时,在中方的使团里有两名耶稣会士参加.他们是葡萄牙人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和法国人张诚(Jean—Francois GerbiUon,  相似文献   

4.
陈开科 《中国社会科学》2012,(4):161-182,208
珍稀刻本史料《辩论阜通茶船被碰案》、《俄国孔总领事来函》,收录了同治年间通商口岸天津俄国总领事与清津海关道之间为解决华俄纠纷的往来信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俄地方层面的交涉概况。地方层面的交涉在国家层面交涉的结果———条约体制下运作,是中俄关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运作模式,而且条约体制中许多不平等的文本内容都必须通过地方层面的交涉才能落实。中俄双方在具体交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交涉原则差异体现了当时中俄两国在东亚区域内整体外交态势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恰克图贸易到广州“通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边界条约与通商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有关市务方面的规定,使俄国取得了一种通商特权。它比以后的资本主义列强取得这方面的特权要早一个半世纪。这一点,“在俄国方面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既为它的出口贸易确立了一个适当的立足点,并为官商取得了进入中国经商的权利”。既然通商的权利已由条约形式肯定下来,沙阜政府就大力激励商人和贵族从事对中国的商业活动,从十七世纪末开始,政府组织的商队不断前往中国。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签订此约是卖国行为。本文则认为此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约。从缔约背景上看,《密约》并非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俄国既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也没有以武力相威胁,而是清政府根据甲午战后面临的国际局势,主动自愿与俄签约,这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背景截然不同。从《密约》的内容上看,更进一步说明了条约是中俄双方针对日本所签订的军事同盟互助条约,其性质是平等的。而以《密约》签订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判定其性质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光绪初年 ,俄商违反中俄双方协定向蒙古地区偷运砖茶 ,经过总税务司赫德的核查发现 ,偷运砖茶数量巨大、后果严重 ,垄断了蒙古砖茶市场 ,排挤了华商 ,引起各国的不满。天津海关道提出制定《蒙古税则》以杜绝砖茶私售蒙古、恢复华商活力并增加财政收入。总理衙门以与成案不符 ,流弊滋多批驳。恰值曾纪泽赴俄解决崇厚所签条约的善后之行。他在《圣·彼得堡条约》中满足了俄国在蒙古及我国西北边境贸易的全部要求。这个以满足通商要求换回土地的谈判原则 ,对蒙古地区的损害至大 ,使俄国在蒙古的影响逐渐超过中国。辛亥革命以后蒙古闹独立 ,其源头之一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历史系陈谦平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英国在西藏的侵略与扩张”(项目批准号00BZS020),2005年6月结项,成果形式为著作,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该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及观点是:1.关于《西姆拉条约》和所谓“麦克马洪线”问题。中华民国政府代表没有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因此这是一个无效的条约,得不到国际法的保护。此外,中国历届政府一直拒绝承认《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认为,民国建立以来,中英之间没有就西藏达成过任何条约或协定。西姆拉会议目的,是要“试图找到有关汉藏边境事宜的解决办法”,从没有讨论中印(藏…  相似文献   

9.
一八四0年,英国以中国禁鸦片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江宁(南京)条约》。紧随英国之后,有美法俄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中国开展殖民主义的掠夺活动。从此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对于这个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师,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分析与评论。他们于1853年至1862年为此先后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波斯和中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俄国在远东的  相似文献   

10.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条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空间活动的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的特征,使得空间合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加。即将建立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根据《外空条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之间多边空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范例。作为该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条约》勾勒出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及其《任择议定书》是国际人权领域很重要的条约。本文根据国际法基本理论,对ICCPR及其《任择议定书》的保留、限制和克减这三个重要问题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分裂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西藏觊觎已久。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曾多次派人以游历、传教为名侵入西藏;十九世纪中叶在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后,英国开始把侵略魔爪伸向与印度毗邻的西藏,并妄图以西藏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英国先后发动了1888年和1903—1904年两次侵藏战争,并通过随后签订的《中英藏印条约》(1890)及续约(1893)、《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及《通商章程》(1908),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英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利用十三世达赖对清王朝的不满,挑拨离间,制造西藏执政者与清朝  相似文献   

13.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其他相关条约的目标和宗旨存在差异,但是各条约的执行机构间仍积极展开合作。《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在获取和利益分享多边系统、供资战略、农民权利、全球信息系统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以气候变化为契机,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领域也出现了植物遗传资源的非货币价值日益凸显、基本形成系统的惠益分享准则、非原生境保存环境日益优化、农民处境日益艰难等新趋势。参照新趋势和国际现有的法律框架,并结合我国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制现状,提出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中俄两国的边界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是世界上两国间最长的边界线。在有清一代的260多年间,中俄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复杂而频繁的关系。清朝初年,俄国曾入侵黑龙江流域,从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后,至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前,中俄两国的关系虽然也有比较紧张的时候,但一般说来,还是比较友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为西方列强和俄国竞相侵略的对象,俄国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我国对清代中俄关系的研究,如果从康熙时期的萌芽状态算起,至今已有300年的研究史了…  相似文献   

15.
约翰·普尔伊尔在1830年出版的《英国、俄国和海峡问题》中,对19世纪中叶英俄在近东的商业贸易作了详尽的考查,并揭示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冲突之间的联系。俄国历代沙皇都把极大注意力放在南下巴尔干、占领西海峡、控制通向地中海的通道上。俄国南部扩张的阶级力量为贵族地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在南部进行大量的谷物等贸易。英国在近东地区也进行大量的经济贸易。英俄两国进行的商业贸易战,主要争夺的是黑海和海峡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发生于1897年的德占胶澳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瓜分危机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以《.与京条约》为开端,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列强蚕食和鲸吞,如英国蚕食香港、九龙,俄国鲸吞我国的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日本利占台湾、澎湖等等。因此,到了19世纪末瓜分之说出笼时,瓜分之实早已发生。至于瓜分狂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9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为起卢、,历时2年零5个月,是列强合伙图谋瓜分中国利权的时期;第二阶段以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1年零1个月,是德、妖、英、法强索租地而引发瓜分和反瓜分斗争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1787年,法国与越南阮福映签订的《越法凡尔赛条约》,是越南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由于《条约》在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及法国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重大影响,所以,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签订这一《条约》的原因、内容和它的影响,不仅对认识当时国际斗争的形势,了解越南历史的发展有帮助,而且对认识今天越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斗争也是有启发的。一、《越法凡尔赛条约》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自1995年以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因特网条约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均设立专章对技术措施保护进行专门规定。因特网条约首次在国际法层面上要求各成员对于技术措施提供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救济方式,但因特网条约仅提供了一个保护技术措施的基本框架,各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决定如何履行其国际法义务。反假冒贸易协定将原来因特网条约中留给各国国内法自行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例如界定技术措施、明确禁止规避行为和规避工具。反假冒贸易协定在履行因特网条约义务的同时要求各成员对技术措施提供更高的保护标准,提供更为有效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在现行立法的基础上对技术措施提供了更为详尽合理的规定,兼具因特网条约和反假冒贸易协定的立法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明确我国采取“适当措施”实施和适用条约和协定。我国驻外外交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对在海外被逮捕拘禁的我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与协助时,要依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其中如遇与我国缔结了双边领事条约的国家,还需适用双边领事条约。在领事保护与协助实践中,双边领事条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双边领事条约实践为《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素材,同时,领事法的法典化发展又统一了双边领事条约的内容,提升了双边领事条约的履约标准,为现代领事保护与协助实践提供了兼具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实践指引。我国和多个国家之间缔结有双边领事条约,这些条约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规定了更具操作性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相关条款的模糊性,为领事保护与协助供给了实践新做法,并推动领事保护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国帝国主义于1897年强行侵占了我国山东省的胶州湾(即后来的青岛),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这是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在德帝侵占胶澳前后,沙皇俄国也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并也妄图侵占我胶州湾,于是便加紧了与德帝的又勾结又争斗。最后,以德国强占胶澳、俄国强占旅顺、大连而告终。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还停滞于封建社会的时候,欧美许多国家已经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在世界各地大肆虏掠,疯狂抢占殖民地。中国就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