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中最早成名的一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他的小说中,由于大多是对台湾普通人特别是“小人物”命运的关心,使他的作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唤醒了许多沉睡的台湾人,赢得了“小人物的代言人”的称呼,被认为是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的作家,始终洋溢着迷人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历史叙事在新时期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遭到了质疑和挑战。“历史”本身的虚构性和文本性特征使得作家无意于再建构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对历史客观真实性的追求,从而在文本中渲染了一种非理性主义色彩;同时,作家注重自我对历史的认识和体验,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关注个体的命运和价值,表征了一种经验理性的反思倾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作者“30年代左翼青年作家创作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前3篇分别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1、3期,1995年1-2期)。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论述了左翼青年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与价值取向。认为他们的乡土小说作品力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来探讨在时代变化和社会动荡中人民大众历史命运的倾向及人心的变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左翼青年作家们自身对乡土的精神依恋,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最充分地显示了左翼文学作为30年代文学主潮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倾向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的政治态度的体现。任何作品都必然具有某种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作家的思想都有阶级的烙印,都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上,其作品必然渗透着本阶级的某种倾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历来很重视文艺倾向性的问题,他在分析了埃斯库罗斯和阿里斯托芬、但丁和寒万提斯、席勒等人的创作后说:“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恩格斯指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出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于京一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影视传媒为主导的大众娱乐消费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娱乐化与消费化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小说的"影像化"倾向便是较为突出的一种症状,直接导致了小说文学性的丧失。在小说的影视改编过程中,小说的依附性地位已经决定了作品被篡改和肢解的命运,不管这种命运是作家向  相似文献   

7.
"父亲"形象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采取的是一种诗意化、道德化的表达方式.他的创作明显缺乏历史理性.坚守传统的道德理想是刘醒龙最基本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8.
在一部小说的背景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一种对拉关系,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包法利夫人》中的“雾气”意象暗含了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相处时的迷惘困惑,不安焦躁,“阴影”意象是主人公心这阴影的外化,是命运神秘的象征;“瞎子乞丐”是人在与命运抗争中的盲目性的隐喻,借着这一组组意象作家福楼拜隐身于小说之中,与读者进行着“秘密交流”。  相似文献   

9.
有谁怀疑过创造社的多数诗歌和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和政治功利色彩?没有。因为这是事实。又有谁怀疑过这一创作倾向主要是由于这些作家在国外住得久、受“双重压迫”格外深重的缘故?也没有。因为人们都觉得这种推论似乎颠扑不破。然而,当我们调整了研究的“焦距”,将这一创作倾向置于立体的文化景深,才发现了“双重压迫”说的偏狭和肤浅。找认为:创造社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功利倾向是由多种文化历史因素的“合力”所致。这最初的矢量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文学原型的规引,再经外来文化和时代氛围的感召和催化,生成为一种现代的“言志”文学品格。这是“五四”以来对新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品格。因此,对这一课题的重新思考,不仅仅是对创造社文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一部古代文学史,也是封建社会的流变史。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地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是他们的主体人格上打上了孔子人格的烙印,并从而形成在古代作家的作品中所抒发的主体感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典型化是作家把握世界的特殊方法。作家创造典型,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一切人和事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最好着重观察一个性格突出的某甲或某乙,然后以某甲或某乙作为模特儿的骨干进入典型化的创作过程。然而这种意见,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同志在引用鲁迅《<出关>的“关”》中的一段话时,总爱把“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与“杂取种种人”对立起来,并武断地认为鲁迅从未采用过前一种典型化  相似文献   

12.
“尘埃”及“尘埃落定”在阿来的长篇处女作《尘埃落定》中具有极大的隐喻性。主人公傻子是作家精心选择和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的命运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主线。作品在展示傻子的人生遭遇和情感历程中 ,再现了藏族封建土司制度由盛而衰、由存而亡的历史过程。在傻子形象上寄托了作家对社会历史及人生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3.
解放区报告文学以一种特殊方式参与了新历史的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化”倾向的呈示和“史诗”化品格的追求是历史巨变时代对作家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规约下,知识分子作家最终消解掉自身的学院化色彩以及单纯的社会批判的心态,以文学的方式建立起个体与历史发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作家史铁生对“残疾”有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从广义上看,“残疾”不仅是指肉体的疾患,它是指人类先天的有限性,是永远无法完美的残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根本困境。命运永远给人以困境,这是应该试图超越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和“文体作家”的沈从文,在文学领域里,他们都选用了相同的题材──城市题材来表现城市的社会、人伦、道德、文化等内容,同时也通过表现城市人的生活,批判了传统文化痼疾及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环境,促进国民性格、民族文化乃至社会形态的转变,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尽管他们都以城市为题材,却从中表现了不同的感情倾向、文化心理、批判方式、价值趋向等。老舍以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古都社会在新旧更迭时期的市民阶层以及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他始终关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  相似文献   

16.
《拉格泰姆时代》是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第四部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复制和变形的意象,引起读者对于自身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这些意象和写作手法反映了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变形思想在抵制复制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文章旨在阐明在这一对哲学上二元对立的观念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冲突的辩证关系,传达作者多克托罗关注社会与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 2 0 - 50年代 ,俄国作家塑造一批独特肖像 ,即“多余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是他们的典型代表。通过剖析他们由家庭出身、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悲剧性格 ,揭示出俄国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有悲惨命运 ,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着跨时代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早运用系列小说的形式来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作家。他从1979年起写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因准确真实地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而获得了崇高的赞誉,被认为是具有“鲁迅风的作家”。在文坛上就兴起过一股“陈奂生热”、“高晓声热”。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一共包括7篇:《“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以及《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本文仅从系列小说的前4个短篇,对陈奂生这个独特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陈奂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从《陈奂生系列小说》中,可以明  相似文献   

19.
巴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和良知的作家,其作品从未放弃过对光明、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探索与追求。通过对其后期作品小说的分析,阐述了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并对他的“人类至上”的人道主义思想给予了通俗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20.
一 马子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茅盾在1936年发表的《关于乡土文学》一文,称赞马子华的中篇小说《他的子民们》是“描写边远地方人生的一部佳作”,认为小说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马子华,原名钟汉,字子华,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即以马子华为笔名,沿用至今。父亲马标是白族,为清末秀才,后携妻子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参加辛亥革命。幼年的马子华受到封建教育和资本主义的教育,同时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主导了他此后的社会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