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剑 《江汉论坛》2001,(6):87-91
道德行为与美德行为虽然都具有善的性质,但道德之善与美德之善属于不同层次, 道德之善是一种普通的善,美德之善是一种至善。具有道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的道德行为,具有美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属于圣贤之人的至善行为。美德引导着道德发展与 进步的方向,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考察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必须围绕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关系,区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两个重大维度。加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同时强化公民的义务意识。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道德觉悟的层次提升,而主要是一个异质性的结构协调问题,即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三维道德结构的协调。底线伦理(法律规章)的核心原则是“秩序”,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基本的生活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正义”,主要在于建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结构,当然也要求公民养成相应的德性;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义务”,要求公民个体更多地承担起对总体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道德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维度.其理论之维体现在道德社会学以道德事实为研究对象,由个体和社会道德、血缘、业缘和开放的地缘关系中的道德、道德景气以及道德公共政策等概念和陈述构成的一套图式和体系;道德社会学的方法之维可以从“方法论、具体方法、操作手段和技术”以及“宏观、中观、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道德社会学的实践之维体现在通过描述和解释道德事实,预测道德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通过道德监测,为制定道德公共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4.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 ,因为其深度追求的价值向度符合人类“善”的生活目的。市场经济的“善”性规定了市场经济道德“为己利他”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道德内含“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两个层次 ;以“基本道德”为基础 ,以“理想道德”为指导的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政府人”道德滑坡、道德失范这一现象 ,应该为其设置一道行为的道德底线。这条道德底线就是“廉洁”二字 ,它是“政府人”不应忘记的基本道德常识。“政府人”守住道德底线的角色定位就是“公共人” ;不仅如此 ,还要从制度上为“政府人”守住道德底线作出保障 ,即大幅提高跨越道德底线的成本与代价。  相似文献   

6.
张掌然 《江汉论坛》2005,(11):42-45
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单个问题层次、问题系统层次和问题总体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可分别称之为微观特征、中观特征和宏观特征。本文考察问题的中观特征和宏观特征。在中观层面,问题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从属性;在宏观层面,问题具有异质性、渗透性、可变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这些特性对问题解决和科学思维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情感类电视节目热衷于消费个体苦难以博得观众同情,赢取高收视率。以异化“消费苦难”的职业性行为来唤起社会大众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获得收益,已成为情感类电视节目制作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其本质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消遣、对情感的消费和对道德的亵渎。从哲学语义来看,“消费苦难”是以引起道德感动、情感认同为内需性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人实现积极社会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自由发觉自身“善的系统”的一个过程,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特征。异化“消费苦难”使情感类电视节目存在道德认知失真、道德情感失真、道德判断失真、道德行为失真等问题,必须通过坚守道德底线,排除道德真空;牢筑职业道德,重视行业伦理;恪守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判断;完善制度规定,明确行为责任等路径实现“消费苦难”哲学语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刘守熙在《经济学周报》1987年第6期撰文提出:经济学中应有寰观、宏观、中观、微观的四个层次。目前经济学中的“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概念,是从物理学中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引进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精神幸福能否一致,而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物质幸福能否一致。行为的道德性质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由规律,幸福后果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然规律,自由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分离导致合德行为并不必然给行为者带来物质幸福。要建立德行与行为者物质幸福的可靠联系,需要以共同体主义超越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合社会性”打破“合自由性”与“合自然性”的康德式分离,使合德行为可以因为必然合乎社会规律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物质幸福。严格避免“因善得祸”和“因恶得福”,才有可能遏止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全面实现“因善得福”和“因恶得祸”,更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论官德规范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以德治国”的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我们必须在道德建设方面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官为民之表率,所以搞好公民道德建设要先搞好官德建设。官德建设的基础是官德规范机制的建设,包括: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官德规范,并按照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原则把官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法律化,同时建立一套能将官德规范迅速贯彻到官员中去的道德内化机制,一套能促进官员自觉遵守官德规范的道德激励机制,一套有制约力的道德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产生于西周末年"天"与"德"相分离的文化背景中,立足于原有的"德"规范,通过"崇德辩惑"而推演出一套以"仁"礼"为核心概念的思想体系。崇德为仁,辨惑为礼,仁与礼是双向互含的统一体,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孔子通过对仁礼关系的阐述,建立了自己"礼--命--仁"的思想结构,其中"命"影响着仁与礼能否合一。应把孔子思想的这种整体结构置放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在特定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和把握,从而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校师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专业素质考察,轻师德修养评定;重眼前“经济利益”,轻长远“社会效益”;重外在规范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重道德说教,轻道德践行:是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把握高校师德的本质特征,找准师德建设的着眼点,营造良好师德氛围,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内化,从而逐步建立起师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道德,即道德自由,只有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对应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目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道德价值观不能脱离它的经济基础,不能超越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强  胡宝荣 《河北学刊》2012,32(5):105-111
所谓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管理,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对人心的管理.行为管理主要依靠制度强制,人心管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是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亦即“德主刑辅”.统治者们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俗社会”或“伦理社会”.可是,人心似乎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道德,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它引导着人们是最终“向善”还是“向恶”.所以,人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心能否凝聚,行为是否规范.因此,强化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医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医德医风滑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应树立充满人文精神的职业意识,在人文的视角下审视医学的本质和价值,正确处理客观性、真理性与主观世界的关系,从理念和制度上约束技术至上、机器至上的观点,重视对病人全部身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医德建设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段文阁 《齐鲁学刊》2001,(4):111-116
道德操作是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具体途径。社会道德操作是道德操作最主要的形式。社会道德操作的主体是代表一定社会、阶级利益的集团和个人,其目的是在对象身上实现社会主体的道德意图,其操作目标在于改善社会道德面貌、优化个体道德品质、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建立社会道德制约机制。系统性、客观性、过程性、模糊性、实践性是社会道德操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利 《齐鲁学刊》2004,(4):67-70
道德与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二者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传统康德理论模式,提出了内在的道德与外在的法律。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彼此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理论强调法律之道德性。这些观点,尽管都有偏颇,但毕竟为我们处理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场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是指文化建设所遵循的路径和准则,它在法理上符合文化建设的规律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基本参数包括性能指标、效用指标、基本品格、评价原则等方面,每一个参数之下都包括不同的变量。  相似文献   

20.
以法促德——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点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法促德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引导和支撑;以法促德的可能性在于,法律规范包含着相应的伦理精神,法律的强制力可以用来推行和维护一定的道德规范。针对我国当前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加强立法与执法等措施促进道德建设,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