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农产品品质保证的关键,而一个有效组织体系的形成会受到内外部各种条件的约束,为此,基于对陕西苹果产业组织体系现状及问题等的调查,分析了影响苹果产业组织体系动态演化的因素,并结合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组织变迁是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效率和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问题,把组织和制度看作外生给定的;新制度经济学将组织和交易费用等制度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构筑制度框架下交易费用、分工、组织及其变迁的内在逻辑,但其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对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及新制度经济学内部组织变迁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比较分析,以更全面地把握组织变迁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从生物学类比的角度,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可看作经济系统的发育学。正像生物的发育学同生物的生理学的密切关系一样,经济系统的生理学研究即传统经济学研究积累的内容是演化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传统经济学研究总结出来的具有内在能动性的要素与组织正是在理论逻辑上将复杂经济系统建构为能够实现自组织演化体系的必要前提。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将不仅使传统经济学研究内容得到补充,而且将使经济学体系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4.
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演化论是结合了产业演化相关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前沿学科,对近些年来产业组织演化思想的归纳以及对我国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和实践成果加以总结和梳理,结果表明,对它的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显得格外有意义,同时也拓展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演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演化经济学以惯例、新奇和选择为核心范畴,在有限理性、多样性和时间不可逆的假设前提下,利用自组织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分析框架及工具,在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6.
博弈学习理论是当今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用三种学习模型来研究制度变迁、行为分析、经济演化以及社会交往等热点问题。博弈学习理论为企业组织治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应用该理论来研究企业组织治理问题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对于拓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关注资源配置到关注减少资源稀缺程度,是经济学从研究资源配置到研究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转折。事实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很早就注意到了组织。科斯的资源配置鸿沟上的"桥梁"假说,其要点可以表述为企业方式的组织替代市场。也就是说,市场企业都具有整体性。但是二者也有根本区别,即企业有生产的功能。分工和专业化是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组织是不能代替所有市场的。市场的整体是客观形成的,企业的整体性是主观造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中,不对称剩余权包含劳动支配权和剩余索取权。劳动支配权是通过雇佣制度实现的,但剩余索取权并不是,它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合理性。新兴古典经济学趋近于新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减少资源稀缺程度就是要把稀缺资源的潜能最大化地挖掘出来,是要通过减少交易费用来实现,本质上也是通过组织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经济学为深入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奠定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包括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与经济组织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就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在委托代理理论方面的相关观点分门别类的与现代公司治理中代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做出比较,认为造成代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而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约束和激励。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理论打破了牛顿确定论的简单性、稳定性和线性的均衡范式,为组织演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文章通过构造组织演化势能模型,借助突变理论得出了渐变和突变共生于复杂的组织演变过程中,且所涌现出的双模态、不可迭性、发散性、突跳、滞后性和多径性等复杂性特征是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结果。提出了进行组织演化复杂性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和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威廉姆森、诺思等人开始探索交易成本内生的基础,使得这一困扰逐步得到解决。新的理论认为,制度的选择和演化实际上是一个认知分工和协调问题,这种基于知识、学习和信念的理论给制度研究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企业的形成、企业组织边界以及企业间关系提供了有力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概念及分析方法丰富了对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的分析.本文沿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思路,结合Mattew O.Jacson对网络基本概念的论述(Mattew O.Jacson,2002)[1],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铁路运输产业的网络边界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完全契约”说,还是格罗斯曼-哈特-莫尔理论的“不完全契约”说,都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契约问题的。但实际上,由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有限理性、交易费用和机会主义假设出发,可以符合逻辑地得出“契约是不完全的”结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由新古典经济学的严格假设发展到新制度经济学的贴近现实的假设,使人们对契约的认识由完全契约发展到不完全契约,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现代经济学淡化伦理和中国经济伦理失范的现状 ,对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 ,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经济的伦理关怀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及其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拓展领地的阶段和整固领地的阶段。拓展主要体现为从企业组织上打开缺口后,向契约、产权、法与经济学、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制度演变等领域扩展的过程,其理论源于科斯对“企业性质”的探讨;整固则体现为对理论的梳理综合,是以恰当的方法将其形式化,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过程,其逻辑起点在于对“契约”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亟须进行这样的综合工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构建制度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在继承和发展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个体主义。由于武断地认为制度是个人选择的产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就必然以个人为理论出发点、以致陷入“人与社会相互决定、无限倒推”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无法真正把握制度的本质和发展变迁的规律。而马克思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批判各种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引入社会实践,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抓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个关键,建立起制度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克服了制度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对产权理论与法律制度的研究起始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实际上,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早就对产权理论与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与东亚的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照中国和韩国等东亚的传统和现实 ,对西方新政治经济学进行方法论分析 ,主要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理论假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都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批评。东亚经济政治的制度结构与西方不同 ,经济人假设的适用性受到限制。政治与市场有本质的区别 ,交换政治观本身就有问题。有权威主义传统的东亚国家与西方国家不同 ,在儒家“行仁政”思想的影响下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深 ,政治中“交换”的色彩不明显。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逻辑上仍有缺陷 ,在强调国和家大于个人 ,注重社群伦理的东亚 ,个人主义的地位并不突出。此外东亚的个人主义的内涵也不同于西方 ,有非理性的特征。政治具有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特征 ,西方和中国的学者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中国政治和改革 ,各自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路径依赖理论较为适于中国的改革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现象进行研究。首先阐明了粤港高等教育合作所具有的“制度”属性;接着分析了粤港高等教育合作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最后以外界环境需求与实际制度供给为分析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粤港高等教育合作制度变迁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9.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结构变革是组织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形成与突破涉及不同层面的众多因素,现有研究中缺乏将组织微观动力机制与组织结构变革进行整体分析的视角。但研究发现,组织结构系统内生地蕴含着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的特性。组织内部因组织结构惰性而导致的路径依赖具有两面性。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变革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路径依赖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通过组织学习,突破行为惯性和管理认知惯性,充分发挥路径创造和路径突破方面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偏离"组织原有的路径,积极进行路径突破和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