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的天职。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利益,必然给爱国主义打上不同阶级的烙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历史是哺育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乳汁。历史的无知,往往导致政治上的昏庸。深圳特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维护祖国尊严,统一和富强,对内反对分裂,对外反对侵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充分运用史料,加强正面教育,是当前对青年进行政治理论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形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由于国家的客观存在,使人们在头脑中随之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目中都存在着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节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上层建筑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配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多次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温故知新。在中央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以来,重读此文,另有新获。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三卷《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易言之,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  相似文献   

4.
关于如何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潘非欧爱国主义,它作为、一种“经过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i68—189页),历来得到中国人民的尊崇,尤其是去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5.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爱国主义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滋润着中华儿女的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使中华民族的各成员竞相发展,由此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彼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魅力.从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是各个历史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情感,是我们的”中国心”和民族魂,是最有号召力和感化力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激发青年一代爱国热情,让情感上升为信念,帮助他们树立献身于…  相似文献   

7.
如何界定爱国主义这一定义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不再运用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而用了一个新的定义。科学地理解爱国主义不仅是爱国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从“非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爱国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倡导理性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 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见《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8——169页)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一种崇高、诚挚而稳定的情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人们接受共产主义的起点,是达到高度思想觉悟的基石,是陶冶高尚情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一贯重视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对人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环节。江泽民同志在去年“五四”讲话中说:“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充分利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传统,对全体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思想教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待自己祖国的一种态度、一种感情。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也是一项道德要求。国际主义则是人们坚持国际团结的一种根本观点。它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1.爱国主义苜先是一种情感。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采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8一169页)它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与富强而主张的奉献与牺牲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谈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常地进行和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培养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其中强调了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如何,将关系到四化建设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而且洋溢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的形势下,深刻认识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邓小平同志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前提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思想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坚定崇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祖国的独立富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爱国运动史。它记载着爱国勋业彪炳千秋的千万民族英雄和革命英烈。闻一多,巍然立于其间。 闻一多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曾在《爱国心》一诗中写道:“这心脏底海棠叶形,是中华版图底缩本。谁能偷去伊的版图?谁能偷得去我的心?”是的,闻一多有一颗“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我是中国人》)的“爱国心”。他将自己赤诚的心献给了祖国,祖国永远铭刻在他心上。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喷射出炙人的光焰,照耀着后来者前行的爱国道路。  相似文献   

14.
94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邓小平文选》三卷的同时,又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线,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江泽民同志亦多次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坚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代居住在祖国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优秀传统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①早在二千五百前闻世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就有不少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乐章,“风”诗中有,“雅”诗中也有。有的赞美抗击外敌、忠君卫国的将士。如《小雅·出车》称赞周宣王时大将商仲率师抗击来犯者(犭严)狁的赫赫战功;《秦风·无衣》,歌唱古代劳动人民积极参军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的爱国精神。有的颂扬国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超越民族和阶级,成为凝聚全国人民一面旗帜。在今天,倡导爱国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相似文献   

17.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张树宣一、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换句话说,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我国,爱国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19.
《三月风》一九八五年第二期,发表了严秀同志的《“好坏互变律”质疑》一文(《新华文摘》1985年第7期全文转载)。该文从根本上否认“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必然性,特别反对“坏事变好事”,认为它“是人造的‘规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的相互转化,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具体表观,对它绝不能否定。 好事和坏事是指与人类利益相关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不同,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价值观,因而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好坏往往有着不同的判断,然而这并不能否认区分好坏事有其客观标准。判断好坏事的客观标准就在于看某物或事件是否符合历史发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北京日报》2006年6月19日)。据介绍,作者是向党政高级干部讲授党的建设的,这就特别引人注意。作者是怎样“改造思维方式”的呢?简单说来,是这样三条:第一,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思维,转为“两者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状态”的思维;第二,放弃“阶级定性的思维”,转为“淡化意识形态”、“阶级调和”的思维;第三,放弃“淡化”不同阶级之间共性的“革命党”思维,转为顾及不同阶级利益的、从而“不同执政党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执政党思维”。据说,只有这样“改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