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状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产生着很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观从“经济文明观”转变为“生态文明观”,生态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实施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三大文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回顾 ;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的 ,它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 ,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向生态中心主义倾斜 ,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或者说 ,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实现观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引起现代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 ,由只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转变为同时也必须把非人类物种的需要和整个生物圈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与大庆可续发展高度契合主要表现是:生态文明与大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价值取向的相通性;时空境遇的必然性。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优势是:坚实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庆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困难;城市功能布局有待完善。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构建经济运行体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构建政府管理体系;以生态利益为价值取向,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地理、时间和空同的三维进程。文明的延续以至文明的衰亡,都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文明是自然一社会一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推进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建立生态文明,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确保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发展模式的导引下,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地球遭受着人类的劫掠和破坏.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的威胁.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呼唤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合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走出生态洼地;加快环境成本内化,规避生态逆差;参与国际生态合作,维护生态正义.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核心诉求可从现实和理想两种意义上归结,其理想诉求只有立足于现实诉求通过某种现实路径才能实现.笔者以为,既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战略主要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想诉求,其政策实践或社会行动在不同历史境域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或分化现象.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因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承继和实际、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伦理视角来探索当代消费文明,以反映主客体交互文明为主要立足点,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那么其内涵应包括:传统消费观念与生态伦理理念相融合形成新的消费观,消费实践与生态生活的联系促成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文明化。由此,要推进生态消费文明建设,从消费主体来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消费对象来说,应优化消费结构;从消费方式看,应引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它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 ,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科学技术是基础 ,法律是硬约束 ,生态伦理是软约束 ,三者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 ,互相制约 ,并最终落实到科学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2.
传统政府管理架构中,生态管理职能居于弱势地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政府管理创新活动中,生态管理职能应被置于核心地位。受生态文明进程的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动力及其实现的路径均不同于以往。  相似文献   

1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由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离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距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依然构成了较大压力。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期特刊登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章,分别从价值理念、政府职责和产业调整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以期推动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研究非常必要。生态文明观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利用精神文明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题,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林权改制在调动林业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不仅使林业投入难、造林难等问题得到解决,也使林区走上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针对林权改制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进一步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重视生态建设、建立林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提高生态消费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三大消费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存在不少问题,要从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态消费力,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产业,优化消费环境,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泾  刘振泽 《江淮论坛》2010,(5):18-22,29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深刻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文明是消解经济发展和生态失衡两难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反思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的发展,使本应和谐相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失衡,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环境压力。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真正的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要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意识、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即将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创生了政治教育生态化新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为着眼点,以推动大学生广泛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大学创建为突破口,探索新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生态、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发展,这是人们对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