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CHIP2002年和2008年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工资差距分解的结果以及工资增长率分解的结果,以此来研究影响性别工资差距变化的因素。本文利用Oaxaca-Blinder的分解方法来分解整个分布的工资差异,并且为消除潜在模型(非线性)带来的估计误差,采用重新赋予权重的方法和半参数估计的方法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工资差距的均值在20022008年存在加大的趋势,对于工资分布顶端的劳动者,这一效应更加明显,对女性存在着明显的"玻璃天花板"效应;对于工资分布底端来说,不同性别的工资差距却在进一步缩小。对工资增长率的分解可以看出,男性的工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女性的工资增长呈现"U"型曲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S) 2002年、2007年和2008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差距.研究发现:2002-2008年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工资收入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但在不同的年份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校正了就业稳定性的选择性偏差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非稳定就业和稳定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2002年到2007年间减小,2007年到2008年间增大,并且主要由特征差异造成,歧视效应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小:在不同的收入组中,造成收人差距的原因不同,人力资本效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逐渐增强,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则相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歧视效应在不同收入组中对工资差距影响程度的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岭估计法对包含制度变量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表明,1979~2004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为0.632,29%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正的外部性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67%。三大区域中,东部人力资本水平及其产出弹性最大,西部人力资本存量最小但其产出弹性最高,而且区域内部差异最大。投资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主要来自于不同区域中制度因素引起的投资效率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之间人力资本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差距缩小,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甘肃省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仪  曹建云 《西北人口》2007,28(5):6-11,16
本文借鉴丹尼森因素分析法对索洛余值进行分解,从中分离出人力资本积累、资源配置结构、规模经济效益和狭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1978-2005年甘肃省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甘肃省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粗放的外延型增长,而且要素投入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1978-2005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52.04%),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70%,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14.34%。虽然广义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7.96%,但狭义的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仅为15.65%,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及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正效应。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确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增长真正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CHIPS 2002和2007年的数据,对城镇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进行Blinder-Oaxaca分解后发现,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城镇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其解释力度仍然在不断增加,歧视的贡献从2002年的35.18%下降到2007年的25.08%;进一步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反事实分析表明,歧视程度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工资分布位于第2个十分位数以上的区间,工资分布位于第2个十分位数以下区间的外来劳动力受到的歧视并未改善,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中国营养健康数据,在Mincer工资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认为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工资差异。运用Oaxaca分解方法对我国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发现2004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中,无法解释的差异占到总差异的85%。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消除性别工资差异,推进两性平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逐渐降低,而农民工工资逐渐上升,二者呈现趋同现象。文章从劳动力供求和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文章指出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放弃接受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9,(4):41-56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D-S理论框架与空间计量方法,采用2012-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样本和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多层次回归模型,从劳动者工资和就业二元视角界定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潜能空间边界。研究发现在全域空间上,市场潜能显著提升了我国劳动者工资和就业水平,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双重利好";在局域空间上,随着省域间隔距离增加,市场潜能难以持续发挥对劳动力市场的空间效应,在一定半径范围呈现出"边界效应"。分组来看,市场潜能对沿海地区的工资增收效应最大,其次是沿边和内陆地区,对于就业水平的改善在内陆地区最为显著;扩大市场潜能将有助于缩小高、低人力资本聚集区域的工资水平差距,改善低人力资本区域和群体的就业水平,不过市场潜能对高、低人力资本群体产生了工资"临界分割效应";高速铁路相对于普通铁路产生的"地理收缩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潜能对劳动者就业的边际增长效应,对劳动者工资边际增长效应弱于普通铁路时期,但整体效应仍然显著为正。综合而言,突破市场潜能有效边界进行"空间重塑"以及在有效边界内进行"空间修复",有效调节地区之间由于市场潜能差异而导致的工资水平和就业增长的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9.
王兆萍  王雯丽 《人口学刊》2020,42(1):99-112
随着技术进步和女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但性别工资差距在我国是否缩小?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又是否加深了女性就业困境?本文使用CGSS 2015数据,从结婚、生育角度出发,运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考察婚育事件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婚育视角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性别公平。研究首先通过对城镇劳动力的婚姻状态和生育情况与工资性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人力资本、职业性质和地区等因素后,性别工资差距仍显著存在且婚育事件拉大了该差距。其中结婚使男女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由于原始工资水平的差异和溢价大小的不同,性别工资差距被拉大;生育使男性工资增长,女性工资缩水,这同样加大了性别工资差距。其次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Oaxaca-blinder平均工资差异分解,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性别工资差距在缩小,但婚姻和生育对此差距的解释力度却越来越大且相对稳定。即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较大,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解释力度较小,相反高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较小,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贡献却很大。因此,缩小婚姻和生育造成的性别工资差距、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性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明娟  张建武 《西北人口》2011,32(3):48-52
本文基于广东企业用工调查数据,利用区间回归模型,检验了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工作搜寻渠道、社会保险等对于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力资本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及政府、市场中介的搜寻行为都无助于提升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参加社会保险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要明显高于未参保农民工,而工作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对农民工工资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安全阀机制与贫富差距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已是一客观不争的社会事实。社会安全阀机制则起着调适贫富差距的作用,从而缓解了贫富差距所可能导致的利益和社会冲突,维持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研究立足于贫富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着重对现有社会安全阀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健全和完善相应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基础上消除较大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2.
郭庆 《西北人口》2017,(5):58-64
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对于化解农民工老年生活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并利用二项logit回归模型,基于社会外部结构和个体自身结构的双重结构,考察促使参保意愿向参保事实转变的实现条件.研究发现,农民工能否实现从参保意愿到实际参保行为的跨越,一方面主要受缴费水平是否合理、用工环境是否完善、群内社会互动水平等外部条件制约,另一方面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居留时间、收入水平等自身条件有关.这对于调整和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江南瘟疫对人口之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瘟疫对人口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界比较缺乏关注的问题,而史籍中的一些笼统的记载以及近年出现的探索性研究似乎显示,瘟疫是中国历史上影响人口发展最具威力的"冷面杀手".情况究竟如何?笔者通过对发生在清代江南的一些瘟疫个案的考察,认为对清代江南瘟疫带来的人口损失率不宜估计过高,在疫病模式比较稳定的时期和地区,尽管瘟疫发生的频率较高,但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并非举足轻重,至少不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人迁移中亚经过了较长的过程,苏联时期俄罗斯人迁移中亚的因素有四1.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供应问题、对中亚的投资,地区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等经济活动.2.社会因素,社会的直接号召和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气氛,以及俄罗斯化政策、卫国战争、大垦荒运动等使俄罗斯人迁往中亚.3.民族因素,俄罗斯人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民族,而当地居民却不愿或不能迁居到城镇去.4.无语言障碍是俄罗斯人迁移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的人才政策。然而,这些公共政策在极大促进西部人才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外部负效应。矫正这些外部负效应已迫在眉睫,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belief that America is a ?young' nation is widely held by many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ically, individualism, self-reliance, and an orientation towards youth have been cherished values reflecting...our national heritage and tradition dating from the 18th through the mid-20th century. However, America is no longer a ?young' nation. Rather, we are an ?aging' population, as we show in our analysis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or structural) lag' is discussed in two different contexts: first--the context of the aging family; and second--the context of ethnic/racial minority groups. Finally, some of the relevant public policy responses to aging are described. We look at government programs in four major categories, namely, (1) income; (2) health care; (3) social services; and (4) housing."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返贫人口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开发,经过七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返贫现象却十分严重。陕西省的返贫人口大致有五类,返贫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导致生态失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素质偏低、人口产业结构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8.
肖绍博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6):1-6,29-32
e时代悄然而至,没有大革命的激昂,没有大萧条的阵痛。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人关心e时代,讨论e时代,参与e时代的决策,不仅大有必要,大有可能,而且已是时代的必然。本文试图对e时代的缘起、趋势、物质基础和社会特征作一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与相关分析、差异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成就型同一性状态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弥散型同一性状态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延缓型和排他型同一性状态的心理健康水平介于二者之间;(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339名已婚妇女生殖卫生普查资料分析,了解了兰州战区内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现状,提出了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重点的生殖健康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