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探讨新世纪《三国演义》研究之五个方面:1必须以不同版本研究的深化为基础;2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应有所创新;3应更加注重研究史的研究;4推进其数字化工程;5加强国内外研究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电视画面是电视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电视剧《三国演义》将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展现给了观众。画面是由 镜头组成的,《三国演义》的画面与镜头,总体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长为主、长短交替,大量空镜头、特写镜 头、全景镜头和技巧镜头的运用,使画面更加真实,达到形象逼真、情景交融、以情绘景、以景衬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艺思潮的角度,论证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历史意义.作者认为,《讲话》与当时的整风文献一样,锋芒所向,是在批判左倾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讲话》纠正了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观念论倾向,把文艺观落实到反映论的基础上.联系解放区文艺实践,对工农兵文艺方向作了历史的阐述,同时并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和《史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史记》的可比性《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艺术成就是惊人的。数百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其中一些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志演义》可谓出类拔萃,风格独异。何以会如此呢?对这一艺术现象,作何解释、如何认识呢?前人也曾震惊于《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觉得并非一般稗乘可比,并试图从历史上探求这一艺术巨著的成因,罗绎某些迹象以揭示《三国志演义》这一艺术之宫的奥秘。有的认为民间艺匠的艺术编构影响了罗贯中;有的认为《三国志》等丰富的史料成就了罗贯中;也有的认为元末动乱的现实促进了罗贯中,如此等等,尽管这些看法亦不无道理,但却没有揭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是:在改革中发展,多模式发展,在与资本主义力量的特殊联系中发展。这三大趋向共同构成一个总趋势: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红日》的改编,成功地设置和运用了两件道具——《三国演义》和皮夹克,把叙事主体“三大战役”连成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两件道具在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冲突的安排、全剧的组织结构和深化作品主题都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形象形了的“资治通鉴”。它通过形象,充分阐述了一个集团、一个阶级,要战胜他人,取得政权;取得政权后能能巩固政权;必须要有人才,要善用人才。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已经是一个格言了。书中通过正反各方面的形象,反复阐明了这一真理。《三国演义》开始第一回就说明东汉的失政,是起于桓帝的“禁锢善类”;灵帝的杀害窦武陈蕃,流放蔡邕;人才遭害,宵小横行,朝政日非,才引起黄巾起义。第三回董卓之能窃据中央政权,是一度重视人才,对蔡邕一月三迁其官,又得了吕布;后失去吕布、李肃,却遭到覆灭。吕布不听陈宫,公孙瓒不用赵云,都遭败亡,他如袁术袁绍,刘表刘璋,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在1994年被我国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英雄形象的有意凸显、人物性格的侧面烘托、内心世界的人性透视等艺术手法对周瑜这一小说中的重要艺术形象进行了合理而又不乏创新意义的改编式塑造,使其更为丰满、立体和复杂,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播技术和出版技术的发展,文学经典文本经历了纸介质文本、影视文本、网络文本、手机文本等演变的多种形式.通过<三国演义>文本演变的轨迹及过程,探索"去经典化"的影响因素,探讨文学经典文本演变带来的启示,对已有经典的重塑和新经典的创造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客体语,体态语和副语言三个层面分析非语言交际在电视剧《黎明之前》中角色塑造中的作用。客体语为故事的发展提供时代背景,而一些道具物品成为剧中人物的标记性声色。身势语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暗示,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话语交际起到了丰富、强化甚至逆反的作用。《黎明之前》的台词量明显少于同时期的一般电视剧,非语言信息的应用为该剧带来浓重的艺术特质,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是人按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存在方式,它是以主体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前提,而客观世界则是价值观念产生的基础。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所选择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当然就来自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受时代的限制。《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典型地集中于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上。由于《三国演义》以小说的形式演义汉末及三国时期的历史,因此,无法脱离“历  相似文献   

14.
小说,历来是被封建统治者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清太宗却命大学士达海、范文程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孟子》、《通鉴》、《六韬》一起译成满文,作为必读书之一;封建士大夫骂《水浒》诲盗,骂《红楼梦》诲淫,却不骂《三国》;而且有的还引用《三国》故事入诗入文入奏章。这当然是因为《三国》讲的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宣扬封建道德忠义的缘故。然而,直到今天,《三国》也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农民起义,从它学到战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地理分析曹诗图,李晴《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于文学、历史、军事、政治乃至经济、哲学、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曾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的著述,对于弘扬...  相似文献   

16.
17.
崇尚武力与崇尚道义是《三国演义》死亡描写的两大聚焦点。前者表现为小说作者将武艺高强作为判断英雄的价值标准,以敌人的被杀反衬英雄本色,并将武装暴力视为消灭罪恶的有效手段;后者则集中体现于推崇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以及直面死亡的无畏心态。小说尚力与尚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于如何建立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救世英雄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生代谍战剧集的代表力作,《潜伏》和《黎明之前》持续走热荧屏,并掀起了谍战、特情片的新高潮。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看,与以往银幕中出现的英雄不同,它们成功地突破了传统英雄"高、大、全",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正统形象,从平常人的视角释放着七情六欲,以普通人的方式再现着悲欢离合。在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同时,情节上形成一种引而不发的内在叙事张力,从而营造了一种平凡却又真实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塑造出的荧屏人物形象丰满而成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