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玛利亚*赛奇威克以其小说创作,剖析了各种妇女形象,展现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玛利亚妇女传统价值观和夏娃女性独立意识的冲突和融合,从而说明了19世纪美国妇女小说既是对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的批判,也是对妇女地位传统观念的抱守.  相似文献   

2.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作品中夏娃形象及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一生都挣扎在宗教与世俗矛盾情怀中的罗塞蒂而言,夏娃是荡妇和贤妻慈母的矛盾混合体,且在罗塞蒂的视野里,天下女性都是夏娃的女儿,天生都是另一个夏娃,罗塞蒂的女性观背后站的是夏娃这一世界上第一女性、第一母亲的形象,复杂、冲突甚至矛盾的夏娃的形象,促使其形成了现实与幻想冲突的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新约》福音书描绘的玛利亚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女性和慈爱忍耐的圣母,并未被赋予神性。从基督教早期延续至今的“圣母子”题材艺术作品,刻画出不同的玛利亚形象,经历了从神圣、人性、世俗乃至地方化的演变。圣母艺术形象的演变折射出基督教产生以来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演变,反映了宗教与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童话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后的艺术沉淀,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作家对女性的观念和态度。西欧传统童话中的女性形象拥有美丽可爱的外貌,具有牺牲精神和忍耐、顺从、温柔的秉性;而西欧现代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则是追求自主、独立、勇敢的现代女性形象。西欧童话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其实正是作家女性价值观转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探寻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 ,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从认同男性主体意识到反抗男权社会再到超越女性传统命运  相似文献   

7.
朱立冬 《南都学坛》2007,27(6):60-62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一些没有女性主体真实自我生存价值与生命意志的能指符码,缺少应有的人性深度与复杂性。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不但没有向前跨越一步,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推崇圣母玛利亚的东正教是俄国的国教,对俄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圣母情结在俄国宗教的重要性以及对俄国代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达吉亚娜、安娜、丽莎,索尼娅等圣母式女性所蕴含的伟大,牺牲,崇高等美好宗教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宗教对于当时女性的压抑和迫害,从而进一步透视了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9.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在基督教中具有仅次于耶稣的神圣含义,一直以来在宗教作品中被广泛塑造,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形象则相较于之前更加频繁的出现在各种绘画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形象变化的过程也印证了整个文艺复兴中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见证了文艺复兴中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圣母的形象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广大民众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于《莎乐美》作品的艺术价值评判多集中在作品的唯美主义表现形式上,对于莎乐美的艺术形象分析也多为负面和否定。分析莎乐美由家庭天使形象向疯癫女性形象的转变,探究其疯癫意象的隐喻意义,可以看到《莎乐美》暗含着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统治压迫下因自我权利缺失而进行的反抗,是对父权社会建构下的政治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进行的彻底破坏。莎乐美形象象征着对父权社会毫不妥协的女性反抗力量,因此成为历史文坛上女性叛逆形象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