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相似文献   

2.
盐城方言助词"着"与普通话助词"着"的用法大体一致,但也有差别。"着"在盐城方言中有两类用法,一类是动态助词;一类是语气助词。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也有"持续义""存续义""伴随义"三种,与普通话助词"着"的不同之处在于存现句中"着"的意义的细微之处、语音节律要求以及"着""了"的并列使用。盐城方言中语气助词"着"表示祈使语气、先时语气,此外还有一种反问语气用法。  相似文献   

3.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4.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了河北元氏方言的动态助词,分析了元氏方言里一些与普通话用法不同的动态助词,主要有了、来、开等,指出了它们在元氏方言中的基本用法及语法特点。该文主要从所表达的意义、在句中位置、所搭配的词语来分析这些动态助词的用法,还涉及一些用句式来表示动作状态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汉语动词体标记"着、了、过"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用法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由动词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在不同方言中也并不同步。以清代淄博白话作品《聊斋俚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着"和"过"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些意义和用法,并结合现代淄博方言对其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遵义方言的助词"把"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其独自的一些特点.本文从"把"对数词和量词的选择、"把"的句法分布、"X把"的语法意义等三个方面对遵义方言助词"把"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8.
宝鸡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话相比,宝鸡方言在语法方面有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单音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形容词、量词可以重叠,并且这些重叠一般是和"儿"尾结合在一起的;代词构成成份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人称代词和单音动作动词可以通过屈折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虚词 "得"、"的"用法特殊;"把"字句不表达处置意义,并且否定式"把"字句中否定词放在"把"字后边等.  相似文献   

9.
山西孟县方言的动词"抬"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可以表示普通话"抬、端、做、说、干、学、写、收拾、安顿、养育"等多种动作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弄",但比"弄"的表义更宽泛,"抬"的意义已经泛化.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孟县方言的动词"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应是自成系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10.
陇东方言中“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东方言中"来"除了有着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之外,还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六种特殊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陕北方言口语中“家”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的用法和普通话相同,而有的则延续了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拟就陕北方言口语中“家”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淮滨方言语气助词“唻”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和“着唻”一起用,在某种意义上,它相当于普通话的“了”。本文从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句类分布,以及与普通话“了”的比较等方面分析语气助词“唻”和“着唻”的用法,以期对了解淮滨方言特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副词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了部分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副词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形式.通过对二者在副词意义和用法上的特例比较分析,探讨了四川方言副词和普通话副词在用法上的差异与对应关系,并从中探寻出两者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较为丰富的例句,对四川省彭州市市区的中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得”的各种语义、用法、表义功能进行讨论,以引起人们重视常用词语在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四川方言乐至话中“咯了”的用法 ,它的表现形式及其语言意义 ;总结了“咯了”的用法、所表达的意义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单县方言里,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尾和助词"着",均分化为"恁"和"得"。另外,"恁"还有代词用法,它们的分化是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来来"、"囕"是陇东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特色虚词,其运用方法复杂而细腻,在陇东方言的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来"和"囕"大致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来着"和"了",但在用法上存在不少差异,语法形式和意义别具特色。以结构形式为纲,分别对它们的各种用法及语法、语义作用进行讨论,其内部结构、语气体貌及外部组合的互补分布规律卓然可见。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方言的"嘞"、"口览"、"来来"大致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呢)"、"了2"和"来着",但用法上存在不少差异,语法形式和意义别具特色。以结构形式为纲,分别对它们的各种用法及语法、语义作用进行讨论,其内部结构、语气体貌及外部组合的互补分布规律卓然可见。  相似文献   

20.
浚县方言中的"在",它的语音形式、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据推测,"在1"可能来源于近期的共同语;"在2"在3"在4"在5"是浚县方言的固有成分,它们具有同源关系.其中"在2"是源头,"在3"在4"在5"是从"在2"发展演变而来的,形成了渐进的演变链条.浚县方言"在"的演变进程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