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势是变化莫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在各个时期领导人的带领下逐步的变化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又反过来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中国的中东政策及其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的态度经历了从"韬光养晦,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再到强调发挥大国作用的转变。中国的中东政策从开始主要宣示原则立场向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再向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度发展,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从最初侧重政治上互相支持,到走向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和高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再到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改革开放4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是以何种形式站住脚跟,又是以何种形式走向发展?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公共外交网络外交高铁外交这五种方式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索,从中寻求中国新型外交精神的滥觞。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落实了社会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我国社会学理论面临重建。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依据时间长短进行的,而是依据社会学理论研究形式以及内在形式上的不同,通过其实时变化进行理论的构建与划分的,在此过程中通过理论研究能够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回顾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学理论,对其中的不足、成长以及误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公共外交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从中央最高层到外交执行部门都高度重视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甚至包括媒体、大中企业和普通公民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公共外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公共外交能够受到全国范围内如此高度的重视,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对于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公共外交有机遇,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就斐然,劳动社会保障法制从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变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变为法律,其适用范囤不断扩大,其内容既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也更多地吸收了国际劳工标准。站在30年的界碑处,中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路程仍然任重道远: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如何保证现有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得到切实实施;三是如何优化劳动保障法律的实施环境;四是如何通过借鉴国际劳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保障立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就业转型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2009,(4):76-78
在历史上,大学生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是激进勇敢的代表:“文革”中,他们又是备受摧残的一代:改革开放后,他们是备受社会瞩目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6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伦敦传递过程中遭受干扰,先是有一名“藏独”分子试图抢走火炬,然后又有两名“藏独”分子企图扑灭圣火,此后又有数名“藏独”分子试图阻拦火炬传递;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当时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英国当地的《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奥运火炬被抢之后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60年前,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孤立。1954年,当周恩来以新中国总理兼外长的身份出现在日内瓦会议上时,世界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不信任。除了联和几个第三世界国家,新中国几乎没有其他朋友。2008年,中国百年奥运梦圆,世界240多个国家80多位政要齐聚北京与胡锦涛主席共贺盛世。  相似文献   

11.
引言:性从来不是孤立的 一个社会主流的性观念、性现状从来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它注定与这个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德国萌芽之际,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学家赖希便曾经仅仅通过观察和分析法西斯主义在性上的主张而作出预言:如果纳粹统治德国,将把德国甚至世界带入一场灾难。不幸的是,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广化和深化,国与国之间利益逐步关联,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加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相当一批发展中国家抓住时机迅速发展起来,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日益增大。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各国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重要问题。与不断演变的国际形势相适应,中国外交在政策和实践上继续发展和变革,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倡议,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赢得普遍赞誉。本文将从外交指导思想,经济全球化下的外交趋向等方面入手,对当代中国外交及外交政策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寒秋 《老年人》2007,(2):12-13
2006年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中,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各国进行了马不停蹄的访问,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也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006年,中国外交在捍卫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外交生涯五十年,我的最深感受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发言权在不断增大,中国外交目前已进入黄金时间",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近日在华盛顿访问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外交六十年的三大变化、三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自立 《老年人》2008,(2):12-13
2007年,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方针,提出了“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相似文献   

16.
人文外交作为一种崭新的外交形式,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有机整合。人文外交以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文明对话理论为依托,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则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对阿关系中,人文外交在各时期都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当下,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期,尤其是2010年年底以来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只有将人文外交继续作为我国对阿外交政策的重点,才能在政治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当代青年的关注焦点和30年前的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征,解放思想和解放生产力赋予了当代青年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以“改革开放30周年民生热点调查”的实证研究为背景,对以上的差异和特征作了逐一分析,并对当代青年如何担当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任,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外交新政第一要务,从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入手,着眼周边,着眼于命运共同体建设,从中展示中国外交的自信。在外交自信基础上,中国外交新政的第二重境界是外交自觉,集中体现在唱响中国梦上。  相似文献   

19.
覃丽捷  郭根山 《现代交际》2023,(9):71-81+123
新中国成立30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意识形态格局下文化外交的哲学思辨,透析了文化外交的应然和实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传承,奠定了以“和合”发展为旨归的文化外交理念和原则基础;通过对两极格局下文化外交实践逆向反馈的现实审视,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的文化外交实践困境,回答了党为何要开展文化外交、开展什么样的文化外交和怎样开展文化外交的理论审问,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立芳 《当代老年》2010,(2):36-36
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1972年算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法国外长、英国外交大臣先后访华,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外交上所取得的喜人成果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1972年秋季广交会(以下简称“秋交分”)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