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訏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善于在小说创作中运用暗示艺术,在其部分小说中的标题设置、人物命名、意象选择、景物描写、细节设置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暗示艺术的运用,一方面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促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让徐訏小说呈现出简约含蓄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亦壁之战》一文,节选自《资治通签·汉纪五十七》。它记叙了历史上有名的“亦壁之战”的始末,写出了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卓越的政治见识和杰出的军事才能,揭示了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把亦壁之战作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战例之一。《亦壁之战》虽是史学著作,但由于它的文学色彩浓厚,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优秀散文。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取得高度统一的作品。《赤壁之战》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与作者司马光的高度艺术技巧分不开的,它在写作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于隐含读者,其提出者伊瑟尔认为:“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隐含读者就是“作者在作品的本文中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把文学视为主体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创作是作者和读者两种不同视界的交融,隐含读者其实就是包含在作品本体中的读者视界的人格化。隐含读者是从现实读者转化来的。但隐含读者又不同于现实读者。这不仅表现为隐含读  相似文献   

4.
共鸣,在声学中原指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近或相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而使振幅急剧增大、声音骤然加强的现象。文艺学借用过来,指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的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同,或者基本一致的精神感应现象。发生体之间产生共呜时,存在一种“共振频率”,文学欣赏中读者与作者之间出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境界,是否存在一种“类共振频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为研究对象,从读者心理空间构建的视角分析作品所运用的叙事艺术。笔者认为作品中的非线性叙事、空间并置和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有助于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读者凭借自己的回溯、归纳、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参与到作品情节的创作中,从而构建起客观立体的读者心理空间。读者心理空间构建的叙事手法,凸显了作品思想的博大深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志趣。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艺术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我这里仅就这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及其悲剧美,谈点粗浅的看法,提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一) 艺术上成熟的长篇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这个形象体系既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体现作者的艺术构思和美学理想。《红楼梦》里所出现的刘姥姥是一个社会地位极其卑微的小人物,但在作者的艺术构思中却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在描绘作品形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红楼梦》有没有一个“纲”?近年来,红学界曾经很热闹地议论过一阵  相似文献   

7.
文学接受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读者理解作品与读者自我理解的统一。一方面,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应该逃离自我,按照作品和作者的规定扮演相应的角色,使自我意识和经验暂时退居边缘,让作者意识主宰自己的思维,使意识产生分离,与原有的经验和意识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读者意识和经验仍然作为接受的背景发挥潜在的作用,与阅读过程中接受的经验发生交流、碰撞与整合。读者通过反思自我和批判自我,生成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封面设计在书籍装帧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封面是书籍的脸面,是书籍整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既美化、妆扮整本书籍,又以封面来体现这本书的内容、层次、格调、特色;封面是书籍的广告,它用简洁、生动、醒目的画面作无声的自我介绍,以吸引读者,唤起读者共鸣;封面是作者和读者交流情感的窗口,通过封面,使读者对书的内容引起关注,给读者造成第一印象。可以说,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成败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科技类书籍与日俱增。科技类书籍的封面设计,已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和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少工艺美术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科技书籍封面的设计要求的探讨,来阐述科技书籍封面设计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方式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网络传播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播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在口头传播阶段,作品通过口耳相传,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了面对面的接触关系,文学活动具有密切的人际交流性质,作品简单质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体。书面传播阶段,创作和接受都成为个体行为,作者有可能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极大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文本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具有了较大稳定性,但读者的接受却体现出很大创造性。网络传播阶段,文学借助于网络广泛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面,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都突破了传统文学体制的限制,体现出自由性和随意性,创造了特有网络文学文体——超文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认为文品是人品的投射与镜子。但是,文品与人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统一和协调,两者分裂与相互矛盾的情况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作者及其作品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隐含作者”的形象。“隐含作者”与实际作者有时距离较近,但有时却差距甚大。“隐含作者”的艺术真实性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中,不断超越双方的狭隘与局限而得以生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作者超越功利自我向审美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且,作者的这种超越,要经过内心的搏斗与灵魂的苦痛。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时,既要看到作品对现实生活形貌的超越,又要看到作品对作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修辞叙事学视野中的散文研究关注作者及作品与读者间的修辞性交流关系。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叙事目的皆为说服,读者可从中推导出不同的隐含作者,后者说服隐含读者的过程即修辞性叙事的过程。中国古代散文大多采用全知型叙事视角,叙述策略上甚至会不惜捏造事实以强化说服效果。叙事者和受叙者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的读—写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散文隐含作者的多重性。散文研究必须考虑文人官僚的政治斗争需要、写作的特定叙事对象等问题。从修辞叙事学维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便于从作者-作品—读者—语境全方位把握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除香草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也使用了很多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意象在情感上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动物意象的使用上,中西方文学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也有相异的地方。从楚辞中动物意象出发,兼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意象作比较,分析中西文学中动物意象使用的异同,以期更好地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13.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在《父亲》、《母亲》、《普通人》等作品中,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母亲情,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但许多读者并不知道,梁晓声还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大哥,而且梁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阿Q正传》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笺注、解说汗牛充栋。经典常读常新,有与当代对话的能力,容易与读者共鸣。如果经典被读者束之高阁,仅作为文学史中的一段论述或作品词典中的留存词条,其经典地位将受到质疑。鲁迅的多篇作品入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老师在课堂上串讲、细读,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这虽然为鲁迅作品扩大了影响,但也不能保证其经典性。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虽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但其在后期创作中也倡导艺术与生活不可分。《理想丈夫》是其后期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作者在创作中用各种反讽手段,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本文主要从人物、主题、情节方面分析作者对反讽艺术巧妙运用所产生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作者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以及这两者同读者的关系一直备受欧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加拿大作家卡洛尔.希尔兹的小说《玛丽.斯旺》就是体现此类关注的典范之作。小说围绕女诗人玛丽.斯旺之死而展开,着重演绎了四个人物在诗人死后如何各自为营地以权威身份诠释和构建诗人的历史与作品。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阐释了作者、文本、读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作品诠释过程以及作品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在希尔兹看来,作者将创作意图化为文本后离场,文本因此而获得相对独立但却使歧义诠释和多义诠释成为可能,读者则围绕缺场的作者和自主的文本重新构建新文本,这一系列过程最终造就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8.
叙事的话语交流属性肯定了读者在叙事中的意义建构功能。读者意识作为联结世界、叙事与阅读的文化机制,影响着作者对自我与读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设定,从而影响话语方式的选择。从强调作者权威的直陈,经历婉曲的讽刺、悖逆的反讽,到意义游移的含混叙事,作者的位置不断下移直至退出文本,读者的主体地位从无到有乃至成为意义的最终裁决者,体现了叙事交流意识的强化轨迹和读者意识对叙事声音的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受众参与,是当今传媒的重要特性和信息传播的需要。按照现代解释哲学的观点,只有当读者将他们的体验、理解,他们的生活积累,他们的整个心灵世界一起投入到作品中去,作品才获得生命。鉴于读者在报纸上所具有的再创造作用,作为现代传媒重要组成部分的报纸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满足读者“参与”、“再创造”的需求。在编辑实践中,这主要体现为激发读者对报纸的参与意识,调动读者参与办报的积极性。而在报纸上开设参与性专栏,无疑是受众参与办报的大胆尝试,它不仅在缩短报纸与受众距离、促进相互平等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全党办…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看巴金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巴金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着读者 ,作品揭示的复杂的心理层面 :叛逆心理、憧憬心理和补偿心理及自省心理等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且强调读者的看法也影响着巴金的创作。作者与读者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这正是巴金的人格魅力与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