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2.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5):46-46
儒家历代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生。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战国初年成《论语》一书。公元前479年卒。颜回,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九年)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公元前481年卒。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论语》,从仁对于人的意义出发,重新探求仁的内涵,发掘出仁的两种特质,一是由"仁者,人也"发现"仁是人的生理之基";一是由"成己,仁者"发现"仁是人的成长之态"。而这两种特质完整融合后的结果,即生理之基成长之后的结果,则是仁人和君子。仁人和君子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经过自己的发现和实践,都会成就自己的仁人或君子之态。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视角下《论语》君子观思想的当代价值。在论述中,首先探讨了《论语》君子观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探讨了传承和弘扬《论语》的君子观思想与当代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沙惠 《现代妇女》2013,(12):306-306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四书,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必读科目。“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思想的核心,但践行中庸之道绝非易事,其难行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庸本身、实践和持守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长青 《现代交际》2011,(3):103-103
"仁"这一思想范畴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核心之一。在孔子之前,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所限,"仁"学思想还比较零散,尚未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孔子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考察《论语》中相关语条,可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一浅要探析。  相似文献   

7.
天问子 《老年人》2008,(5):40-41
孔子强调,道德高尚的人在一定要具备仁爱之心的同时,还必须兼具社会良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与正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常强调的“义”。这里的“义”就是道义、正义,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金薇:国内很多人解读《论语》,并引发了持续的“论语”热和国学热,你是从哪些方面来解读《论语》的?你希望《学而时习之》能为《论语》本身或者国人带来哪些方面的启迪和新意?  相似文献   

9.
吴剑修 《国学学刊》2023,(1):25-35+137
《论语·八佾》篇“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一文,今世学者多认为“奥”指奥神,“灶”指灶神。但“奥”并非神栖之所,将“奥”理解为“奥神”,源自于后世学者对朱子《论语集注》“奥有常尊”之文的误读。另外,朱子《集注》“祭五祀之神,先祭于其所而后祭于奥”之说则又导出了另外一个错误的观点——奥、灶所祭只是一神(即灶神),顾炎武、黄式三、刘宝楠等皆持此说。刘宝楠又根据郑玄《论语注》进一步证成此说。但刘宝楠的错误之处在于,他没有弄清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与先炊老妇之神的区别。夏祭之祀灶神,其实是祀五行之火气,五祀之一的灶神祭于奥,属于地祇的序列,而祭于灶的先炊老妇之神,虽得冒“灶神”之名,却只是人鬼,地位上要卑于五祀之神。  相似文献   

10.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4):46-46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六经古称六艺,就是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一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1.
韩平 《公关世界》2010,(3):42-45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2500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年讲坛》。从六个方面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翻译也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论语》的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多个领域。两千多年《论语》中传达的儒家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论语》一度被西方的学者称为中国的圣经。本文选取辜鸿铭和安乐哲及亨利·罗思文的合译本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角度对论语的翻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基础上阐述《论语》三译本核心思想,证明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认知序链"(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展现出新的视角。本文以《论语》核心思想"仁"为中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仁"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4.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2):42-42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  相似文献   

15.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从前,家里有好几种版本的《论语》,但德文版的《论语》,我还是从小贺拍摄的图片里第一次见到。至今也没来得及问他:书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8.
“礼”在《论语》中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孔子甚至用“礼”来给“仁”下定义。孔子把“礼”当作“为仁”的前提,克己复礼成了“为仁” “归仁”的标志。人们的一切视听言动都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并以“礼”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伍振 《老年世界》2013,(10):34-34
《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  相似文献   

20.
成功、有价值的人生离不开健康完善、积极向上的人格,《论语》中所提倡的君子人格给人们树立了良好人格的典范,本文论述了"君子"在《论语》中的重要性,《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君子人格与君子之道、君子人格与"仁"、"礼"等。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君子人格就应该是大学生追求的理想人格,通过努力塑造君子人格来使自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将来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