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李退溪(1501—1570年)是朝鲜李朝时期中国朱熹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为退溪学。李退溪是孔子、朱熹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者,退溪学是十六世纪后东方文化的体现。退溪学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是当今国际学者研究东方文化的热门课题。道德心性论是退溪学的核心部分。本文就李退溪的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退溪(1501—1570年)是朝鲜李朝时期中国朱熹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为退溪学。李退溪是继孔子、朱熹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者。退溪学是十六世纪后东方文化的体现。退溪学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是当今国际学者研究东方文化的热门课题。本文就李退溪提出的“取信于民”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贡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理气观是栗谷性理学的核心。在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上,可以说栗谷思想是对朱熹和退溪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在东亚学术发展史上,理学宗师朱熹对理气问题作了周密、完整的论述,韩国性理学大师李退溪在继承朱熹理气观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而栗谷的理气思想则是在继承这两位前辈学者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熹与李退溪仁政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仁政说与李退溪的仁政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人都主张,要实现仁政的王道政治理想,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君主去实施;为了使仁政能顺利实施,必须限制君权。其不同点在于:朱熹仁政说是客观之理所必须,李退溪仁政说是内在本性之必然;朱熹仁政说不无手段之嫌,李退溪仁政说是目的本身。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退溪性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退溪是韩国儒学中继承朱子学传统的大师。虽然李退溪在捍卫朱子学的正统地位的同时竭力批判阳明心学,但是根据本文的考察,不论在学术渊源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可以看出李退溪与阳明心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术渊源上,李退溪所推崇的《心经附注》与曾经影响阳明所著《朱子晚年定论》的《道一编》都是出自程敏政;在学术思想上,无论在心性论方面还是在工夫论方面,退溪哲学对朱子哲学的某些拓展都可以看作是李退溪对阳明心学的某些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明初,心学运动兴起,阳明学盛行中国大陆,作为明王朝正统哲学的朱子学在统治意识形态上面临危机。李退溪以继承、捍卫和发展朱子学为己任,一生学问“以朱子为宗师”,在太极、理、气的关系问题上基本上亦与朱熹在同一条思路上发展。然而,作为朝鲜的“海东朱子”,李退溪对理学的理气论也有自己独创的研究。退溪的“理帅气卒”、“理贵气贱”命题,是对朱熹“理先气后”、“理在事先”的修正,同时也是对朱子理气论的发展。“理帅气卒”、‘理贵气贱”之说,体现了理学的价值观和等级观,反映出退溪理学观独创的一面,并为“四瑞七情之辩”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是中国朱子学一代宗师。他以博大而精细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理”范畴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和价值体现。三百年后,在朝鲜李朝时代,出现了一位硕儒李退溪(1501—1570)。他以谨严精详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了朱熹思想,成为朝鲜朱子学大家。同样,“理”范畴仍然是退溪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不过,由于时间的流迁,地域的转移,朝鲜朱子学(退溪哲学)之“理”已不是中国朱子学(朱熹哲学)之“理”了。因此,通过中朝朱子学“理”范畴的比较,可以透视中朝  相似文献   

8.
李珥(1536—1584)字叔献,号栗谷,学者称栗谷先生,是16世纪朝鲜朱子学的代表。他与李退溪一起并称为朝鲜朱子学的双璧。他为学眼膺朱子,毕生穷研性理,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方面多所创获,建构了较完备、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仅就栗谷的格物论思想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李退溪对《孟子》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李保林,丁素(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一《孟子》一书系孟子(约公元前385-公元前304年)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孟子释义》一书系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李退溪(1501—1570年)著。该书是李退溪在阅...  相似文献   

10.
陈来 《东岳论丛》2023,(6):133-141+192
李退溪是韩国朝鲜王朝时代的朱子学大家,一生以继承、捍卫朱子学说为己任,并对朱子学多有新阐发。在理气问题上,李退溪不认同朱子理“无造作”的观点,强调理有能动性,肯定理自身能动静,并以理之动静为气之动静、生发的根源和依据。在性情观上,李退溪以四端七情对举,认为就初始根源说,“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就现实情感说,则四端七情无不兼乎理气,区别在二者的根源与构成方式不同。在“格物”问题上,朱子主张“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李退溪则认为“物格理到”,以本体论的方式去处理这一本来属于知识论的问题,从而使得这一问题成了显示退溪“理学”本体论思维的一个问题。退溪对朱子思想有深刻理解,对其内在不圆满之处也给出了积极的解决方案。退溪哲学表明了朝鲜理学的完全成熟,意味着朱子学的中心已转移到朝鲜,并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东亚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退溪的太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退溪(1501—1570)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期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太极说上,他既反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论,也反对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论,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太极”这一哲学范畴,最早是由战国末年《易传》作者提出来的。所谓“《易》有  相似文献   

12.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退溪在总体上继承朱子理论的同时,以“理气”论“四端七情”,提出了“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说”,把“四端七情”问题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在终极意义上着重论证了四端与七情的差异,其思想本旨在于对“理”的透彻理解和充分的实践。退溪对“理”的穷究,是为了要凸显人道德的主体性,希望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操持,实现万物存有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锡麟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农工商业论、财政论和义利观等三部分.就农工商业论而言,徐锡麟先是勉强尊崇儒家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教条,然后尽力鼓吹清末维新派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就财政论而言,徐锡麟早先宣扬的是拥清改良的建设型财政议论,而后提出的是反清革命的消耗型财政议论;就义利观而言,徐锡麟在言行上始终信奉儒家重义轻利的经济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朱熹"仁包四德"思想作为立论依据,与《春秋左传正义》和《孟子注疏》以及二程对"四德"的阐释进行比较,从"生意流行"、"四德"与"四端"以及仁与"四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了朱熹对前人"仁包四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展示了朱熹仁学思想的特色,特别是从体用、已发、未发以及心统性情的视角展现了在宋代理学视野下的仁包四德论思想,从而获得朱熹仁学思想整体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李退溪(1501—1570)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导源于中国儒家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他的思想特点就是构成整体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面,对儒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对退溪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和讨论,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退溪(1501-1570)之学,“所论不过乎孔、孟、曾、思、濂、洛、关、闽之学,”尤其宗奉朱喜,他曾说:“朱子吾所师也,亦天下古今之所宗师也。”他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成为朝鲜李朝的新儒学大师。一、退溪学的主线是理学体用观  相似文献   

19.
马正应 《学术探索》2014,(10):153-156
朝鲜李朝书院的兴盛,与李退溪的书院思想和书院活动有直接关系.李退溪认为,当时的国学乡校已经失去了育人的本质功能而沦为科举应试的工具.兴建书院势在必行,非为举业而为尊贤讲道.通过对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析,李退溪认为书院重人格教育的尊贤讲道之风可以纠偏当时浮薄恶劣的士林风气、提高士人人格修养、美化风俗并使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20.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自孟子以来,没有一位儒家学者不讨论与此有关的问题,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朱熹自然也不例外。朱熹的义利观,主要本于孟子、董仲舒的思想,但他更注重从宇宙观的角度来论证,给予义利以理学的解释。这一特点,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而且使义与利增加了新的内涵,体现了儒学在宋代的发展、深化。儒家义利思想遇到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