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5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的同志在江苏太湖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同年12月,有关单位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五千余件。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因而被列为1985年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本文想从对出土文化遗物及遗址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来初步探讨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祖先在太湖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活情形。一、文化面貌三山岛正式发掘出土和登记的石制品有5263件,其中包括加工成型的石器工具、生产坯件的石核、石片,以及丢弃的废片碎屑等。遗憾的是,除了石制品外没有发现其他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2.
太湖地区的范围大体上包括杭州湾以北的浙江省北部、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太湖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是1985年发掘的吴县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后又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山岛遗址,与太湖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之间,在文化内涵和时间先后上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空缺,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来填补。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文化,它们不但在文化内涵和时间上,都有着明显前后衔接、继承和发展关系,而且逐步形成了高度发达、富有特色的太湖地区的原始文明。一、太湖地区的原始文明1、三山岛遗址——太湖地区原始文明的开端太湖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三山岛遗址位于吴县三山岛的西北端。现今的三山岛已于太湖之中,面积仅为2平方公里。原始居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之上,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古代太湖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今天有极大的差别。根据地质学研究表明,太湖底部为一片高底不平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环境与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是我国晚期旧石器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这里保存有丰富的晚期旧石器文化遗存,数量众多的遗址或地点经过正式发掘与研究。很多研究者对这一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在探讨与文化特征形成的相关因素时,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也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整个史前阶段,自然环境因素对中国境内各种考古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无疑也打下了这种因素的印迹。本文拟对华北地区若干晚期旧石器遗址或地点的环境特点与文化特征加以比较,探讨晚更新世后期华北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于这一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估价环境因素在丰富多彩的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的形式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铜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我省发现的第二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它在川东地区是第一次发现。 铜梁遗址是1976年春在铜梁县西郭水库坝基区发现的,由我馆清理和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我馆一起整理研究。由于铜梁县文化馆和水库工程指挥部尽力支持,共获得了三百余件旧石器材料,一百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少量植物化石。 铜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东经106°2′,北纬29°5′,离铜梁县城1.5公里,距  相似文献   

5.
一发现概况一九七四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东南一公里梨益沟西岸断崖上发现的许家窑遗址,是我国多年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分布面积最大、材料最丰富的一处遗址。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两次进行大规模发掘,共发现人类化石十余件,石核、石片、石器三万余件,一批骨、角器;还发现了十六属二十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驼鸟和大量软体动物化石。遗址中的文化遗物和化石,主要发现于灰绿色和灰褐色的粘土层中。许家  相似文献   

6.
最近,宜黄公路仙江段考古队在江陵县境内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这在我国南方属首次发现。位于荆州镇郢北村鸡公山取土场的旧石器时期遗址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400多平方米。此处遗址包含有两个文化层,上层为20多厘米厚的旧石器晚期(即最后冰期)地层,距今约2万年,  相似文献   

7.
庙后山遗址     
庙后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乡庙后山南坡洞穴中。地理坐标为东经124°7′50″,北纬40°14′49″,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北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一带通称辽东山地,周围山峦重叠。基岩由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组成,地下水丰富,太子河的支流汤河从山下流过。庙后山洞穴位处汤河的二级阶地,海拔约250米。庙后山洞穴是1978年当地村民开山打石时发现的。之后,由省、市文物部门进行过三次发掘,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遗址可分上、下两洞,文化堆积共分八层,厚13.5米,上洞的第七、八层,时代为晚更新世,铀系法…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23日到11月14日,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管所联合发掘队对江川县路居乡上龙潭村甘棠箐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出土了石,骨制品上万件(其中石、骨器上千件)及十多种与产元谋猿人化石动物群时代相当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云南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出土材料最多的一次发掘,所获材料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庆歌乐山地区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的北缘,多溶洞和化石的发现。本文通过对歌乐山黄桷洞调查发现的复齿鼯鼠(Trogopterus Heude)标本进行鉴定与研究,并结合我国其他地点发现的复齿鼯鼠化石,探讨复齿鼯鼠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化。认识到复齿鼯鼠在早、中更新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晚更新世时开始扩散到我国北方。该动物在中更新世时期时已存在有区域间的体型差异,并且在性别差异间也存在体型大小的明显区别。黄桷洞复齿鼯鼠化石还反映出,重庆及周缘地区在中更新世时期,存在有茂密的森林及丰富的野生果实等植被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三峡地区在历史时期和现今生存着多种古北界哺乳动物。动物考古中,普氏野马、驯鹿、马鹿、白唇鹿、狍子等古北界哺乳动物的发现,反映三峡丰富多变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特征。三峡驯鹿,是世界动物地理上该动物分布纬度最低的记录。三峡古北界动物群,以群体性、延续性的发现材料,打破动物考古中晚更新世以来中国南方零星发现北方哺乳动物的现象,获得晚更新世以来南方寒冷气候和动物群演变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一年八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和广东省博物馆彭如策等同志,对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作过首次调查,发现了一批石器及动物化石。一九六四年六月十八至二十五日,我与广东省博物馆朱非素、封开县博物馆邓增魁二同志,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和发掘,在洞厅及支洞内三处不同部位,出土石器七十余件及少量动物化石;在清理洞口左边的堆积中,除见少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外,出土了两个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这是我省继“马坝人”的发现之后,在考古上又一次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西侯度遗址和匼河遗址,是我国五十年代发现的两处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前者属于早更新世,后者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前者的发现,首次把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带入一百万年前。本文试图通过石器的打制方法和石器的类型等方面,来探索山西南部的两个近在咫  相似文献   

13.
白林 《中华魂》2012,(18):35-36
本刊第5期曾刊登新文所写的游记《倘佯在远古人类生存过的遗址群》,记述了河北泥河湾古人类遗址。人类从哪里来?是单一地区起源还是多地区起源?这是数百年来人类关心而至今尚无确切答案的难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在2012年8月20日表示,对位于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的十多年考古发掘表明,人类早在200多万年前就栖息在亚洲,泥河湾可能是除非洲以外另一个人类的老家。记者近日来到泥河湾遗址群,看到土山丘层层叠叠,沟壑纵横,植物稀少。然而,就在这沟壑纵横的地层中,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文化遗址就有40处,其中马圈沟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就已栖息在亚洲。泥河湾因而被誉为“旧石器考古圣地”“中国的奥杜维峡谷”和“东方人类的故乡”。  相似文献   

14.
金牛山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迄今已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营口县(大石桥)南8公里,永安乡西田村。辽宁考古工作者曾于1974—1978年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发现76种哺乳动物化石、石器以及人类用火遗迹。该遗址在1980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海拔69.3米,面积为0.308平方公里,周长1240余米,它发育于震旦纪,由石灰岩、大理岩、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由于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洞穴和裂隙,第四纪堆积较多。1984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  相似文献   

15.
沅江上游杨二洞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有些小哺乳动物在我国更新世时期首次发现.动物群特征反映该地当时具有南亚热带森林古环境,与三峡峡谷动物群特征相似,与三峡山塬动物群区别.该地有较多小哺乳动物,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生境转移现象.这种生境转移对认识大熊猫生态演变有重要参考.洞穴堆积物特征反映三峡南缘晚更新世末期河床侵蚀性下切明显,发生过较大的地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代遗址。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于1935年,而最早把这一发现公诸于学术界的,则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教授。五十年代的两次勘探,探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面积,初步确认遗址的主要堆积和年代。1984年的发掘,建立起鲁北地区商文化陶器的发展序列。2003年春季的发掘,因发现商代甲骨文而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是在商都殷墟以外首次于原生地层中发现甲骨卜辞,被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这次发掘所发现的青铜器族徽,不见于以往著录,是研究商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大辛庄遗址将愈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关中西部周原上正进行着规模宏大的考古发掘。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解放以后,关中地区先后发掘了半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蓝田人化石,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内容。周原为周人最早活动的地方,当地迄今还遗存有许多早周到西周晚期的文化堆积。这些遗址的发掘必将对于探索周文化的起源,全面了解西周的历史、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当不下于半坡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蓝田人化石的发掘。  相似文献   

18.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远在二、三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里。1929年,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德日进,在山西西北部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揭开了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一重要的发现,竟被搁置了二十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门科学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三十余年来,在山西境内,北起阳高、左云,南至芮城、平陆,西由黄河边沿,东达寿阳、平定,发现了一百七十余处旧石器地点,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地点发现最多的省份。在这一百七十余处地点中,有十一处经过了一定规模的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研究山西和我国的远古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拟就建国三十余年来,山西旧石器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发掘,对山西旧石器作一概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大约从一百多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解放前,我国虽发现几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出土过古人类化石与文化遗物,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古人类学事业如同其他事业一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那时,古人类化石的研究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反而无权研究;最后,就连这些珍贵化石也在他们手中被弄得下落不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古人类学获得了新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在我国一些省(区)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地点,并对其中一些地点进行了较大模规的发掘。至于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遍及大部分省(区),数量不下数百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类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贾兰坡先生今春应邀到厦门大学讲学。贾先生讲授了“旧石器辨认、打制方法和旧石器研究”、“人类化石的发现与发掘方法(要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现状”、“中国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