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坚持原则,以及坚持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加强迁出地和迁入地建设,防止移民中的民族文化变异,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运行机制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正处于由前现代化阶段向现代化阶段转变时期 ,这是介于“传统社会”和“起飞”阶段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克服后发展负面效应的关键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依靠国家政权体系的力量 ,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加快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十三五时期要完成的重要建设目标。必须认识到,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不匹配、区域定位错位、帮扶制度边际效应递减是当前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应以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的现代化为短期目标,以少数民族族群的现代化为中期目标,以居民的现代化为长期目标,不断落实发展导向的民族权利,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在实现路径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目标指向上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目标,硬化生态约束,倡导可持续增长,强调民生为先,践行包容性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内生性发展,回应社会需求,推动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西部民族地区选择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方向是必然选择。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选择生态城市道路时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文章立足于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给出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民族地区特殊性,动态性的建立起西部民族地区评价体系的生态城市五个一级指标和数目不等的二级指标,从而最终建立起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增强全民的绿色教育意识.本文以全国生态环境最敏感和脆弱的四川民族地区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绿色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民族绿色教育观念,构建民族地区双语绿色学校,开展绿色教育课程设置及活动,以真正实现民族地区山川秀美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其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现状与存在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类生态产品属于其传统强项,需要强化其竞争优势。第二类生态产品中的农林产品过分依赖第一类生态产品,而工业品的生态设计缺乏起跳点。最后提出增强云南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若干建议,包括生态保护、消费引导、增加生态认证、试点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开展国际生态交流等。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现状和特有的生态地位,分析了该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及生态保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对构建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必须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但是,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已成为制约西部生态环境效益作用发挥的最大阻碍。建立一个稳定持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成为社会运行环境成本降低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生态补偿的框架,讨论了生态补偿融资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制度作为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因受到广泛关注,但众多资料集中在正式制度(法律、政治、产权)方面,鲜有从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非正式制度视角综合论述其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西部普遍存在的多元化宗教信仰和多样化民族传统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其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重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民族地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在教育先行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中,美育教育有利于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可以改善人类当下非美的存在状态。生态美育特有的柔性介入的教育方式和注重生命的关系性存在,及其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理念的内在一致性,使得它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回归的教育新起点。少数民族学校生态美育建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生态美育的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审美教材,发挥教师力量以及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渐强大,现代化的呼唤也越来越紧迫.纵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民族地区落后现状令人担忧,工业产业不足状况亟待改变.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优先扶持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格外重要,因此,必须加快提升民族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奠定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牢固基石;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必须加强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高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着眼于中国未来的战略构想,打造坚实稳固的现代化大后方,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拉动作用,制定优抚政策,吸引投资开发,加强社会组织与管理,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绿色智库(“绿库”),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学界与传媒关注的一个现象。“绿库”是指一个较为制度化的实体机构,通过一种综合性的内容涉指对生态环境难题的理解与应对提出独创性的科学见解和政策建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国性“绿库”还主要集中于“国办”的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各种联合会,而民间“绿库”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起步或萌生阶段。因此,政府在我国“绿库”建设中理应发挥更为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环境治理已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基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视角,围绕政社互动的分析框架,就地方环境政策修正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发现,在压力型体制和政绩竞争的驱使下,相关主体不可避免地将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掺杂入地方环境政策修正之中,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为寻求利益最大化与其他利益主体展开竞争,致使地方环境决策和执行之间塑造了无形的组织界限。因而导致地方环境政策执行主体依托正式科层体制反馈政策设计问题往往难以奏效,不得不依托普通民众等社会主体采用非正式行为策略“自下而上”反向施压地方环境政策修正,但其成本付出也要远高于正式反馈的行为策略。由此提出,要建构政府与普通民众等社会主体相对平等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基层政府由“行政枢纽”向“治理枢纽”转型以及引导普通民众等社会主体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才是打破地方环境决策和执行之间的组织壁垒、政府与社会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以及推进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设计/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经“初步探索、完善发展和成熟自信”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疫情防控体系。随着国家治理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变化,中国疫情防控的模式、手段、空间也都相应发生嬗变。结论/发现实践证明,要打赢疫情防\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行政型治理、市场型治理与社区型治理三种模式共融交织为发展态势,在实践中,这种多元的治理模式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呈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禀赋不足、社会资本整合不足与价值目标异化等碎片化问题。为此,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协同、整合与信任机制建设的治理思路,调度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中的有益要素,整合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目标,优化科层主体的组织功能与促进公众参与,进而降低治理协商成本、提升科层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社群信任与推动治理的公私合作,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革新的理想进路。具体来说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维度上,建立价值协同机制与诱导动员机制,凝聚农村主体价值目标;在组织维度上,优化政策供给靶向,推动跨界联动式治理;在市场维度上,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杠杆来配置农村环境要素与资源;在社会维度上,整合农村新型社会资本,培育农村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西方环境治理范式为分析工具,结合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经济持续、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实践进行本土化研究。通过剖析《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价值,一方面探索应对环境全球化中中国环境治理同全球环境治理的本质联系,推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认知和切实落实;另一方面探索中国环境善治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工业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其难点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环境成本转化机制,从而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典型的环境倒逼式转型——河北农村铁网产业环保升级改造为例,从生态现代化视角分析其转型过程中环境成本转化机制和进展。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政策的强力规制、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基层政府的多重支持下,农村工业以环保改造任务外包和非技术性生产调整的方式取得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阶段性进展,但其环境成本再外部化面临缺乏技术创新和消费端激励的困难,其绿色转型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社会福利下降的问题;由于研发和资金不足,我国东部农村工业难以走生态现代化的路子,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及绿色消费机制的建立或将有助于突破其环境成本再外部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在矿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也是地矿行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入手,全面分析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阐述生态文明对矿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和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矿业与绿色矿山的含义,提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绿色生态矿业发展路径、理念、制度、技术、人才是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