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演绎生命和死亡的哲理:读史铁生的作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卫湘 《云梦学刊》2000,21(2):66-68,,72,
史铁生的创作,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在他的笔下,表现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体验,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以其独有的力量感染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后期的小说创作注重主人公与作者的精神交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阐释并传递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呈现出巴赫金笔下复调小说的审美特征,其复调小说的审美现代性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审视把握:一是作者与主人公对话形式的哲学展现;二是符号化人物形象的思想承载透视;三是精神世界的人性反思与救赎.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4.
顾晓红 《理论界》2007,(2):165-166
本文结合史铁生作品,分析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终极探索,归纳他的独特的生存哲学,即强调生的意义的过程哲学。这对于当前注重物质与功利的世俗精神,对于狭隘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是一种冲击和解放。他的生存及他的这种生存方式将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相似文献   

5.
当代作家史铁生难以复制的精神历程凸显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其文学创作与人生同构,从共名时代的诗意陨落到个体幻想命运符码的解读,从写作之夜沉浸冥想的爱愿到世界人生精神灵魂的猜想,勾画出了升腾、坠落、再度升腾、升华的精神轨迹,完成了从认知个体自我到观照整体人类的质变,成为文学场域中睿智而深邃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6.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0,21(4):128-131
新时期蓬勃发展的文学局势也终于带来了散文创作的日趋繁荣。散文中的个性显现展示出当代散文史上从未有过的个体生命的跃动与文体活力的勃发。放在文学历史发展的同一横断面上考察,贾平凹的风情民俗散文、余秋雨的文化反思散文、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梁衡的政治哲理散文成为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自各独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于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及陈凯歌由此改编的影片《边走边唱》读解的过程中,发现史铁生的小说超越了伤残者对于生命的自怜与哀叹,书写了一则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展示了人可以通过抗争荒诞来获取生存价值,这使得小说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而我们认为陈凯歌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对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完成了人性对神性的颠覆,并在这种颠覆中完成了神性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老屋的歌 :史铁生创作论》抉发出了史铁生文学探索的双重意义 ,即是超越了残疾题材而成为具有普泛性的生命哲学的显现。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01-106
在神人冲突和神人融合的审美张力之间,史铁生找到了理想人性的合理限度。理想人性即神性,但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神,理想人性永远只能是"虚真"。神或神性只是人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的想象或虚构。在神的整体意图中,人只能是丑弱、残缺。人的残缺和神的圆满是史铁生创作思维中的两个极点,人与神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是史铁生文学世界的基本架构。以部分象征整体,以具象隐喻抽象,以无限召唤有限,以神性引领人性,使史铁生创作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的诗意特征,从而达到以人(受难者)显神或以神喻人(可怕的孩子)的诗意建构。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史铁生独语中生命哲学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语是个体陷入自我精神反思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展示的是个体有关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鲁迅和史铁生的部分作品中都有浓郁的独语色彩。在他们灵魂的独语中 ,生命哲学的呈现形态既有契合 ,又有迥异 ,在异同的分析比较中又存在着时代和作家精神向度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是一个将人生与写作同构的精神跋涉者.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沉重的肉身向往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神秘星空.他的创作执着于对命运、生死、困境、爱情等一系列“文学母题”的思考和追问,于绝境中追逐希望,于写作之夜冥想世间万象.他对于人生意义的孤独探求,对人类命运的无限隐忧必将成为时代背景下一种纯粹的理想,一种升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程光炜 《学术月刊》2013,(7):113-121
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重要作品,《我与地坛》首先是关于作家史铁生病残故事的文本。作者在这里给了读者丰富的对疾病的分析,看待疾病和生命的方法。同时,置身于80、90年代这个历史巨变时刻,作者病残的身体已不再属于他自己,而这个作品也成为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隐喻。在这里,远离尘嚣的冷寂"地坛"代替了一代人为之热血喷涌的"广场",剥落的文字取代了宏伟的纪念碑,预示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的到来。《我与地坛》如此参照出当代文学前三十年的"历史病残",也参照出了90年代消费文化中的一部分贪婪和放肆:没有90年代压倒一切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史铁生的精神价值恐怕不能被如此发现。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位才女 ,她的诗蕴含着对生命多层次的感悟 ,闪烁着智性的光辉 ,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奇美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14.
石柏林 《湖南社会科学》2006,(3):I0001-I0001
国家的主体是谁?法律的灵魂何在?对于这样的问题,人们或许有些茫然。这既是一个曾经的“禁区”,又是一个宪政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宪政是什么?宪政与宪法又是什么关系?这看似不太复杂的问题,却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着解答!有一丝欣慰的是,今天我终于做出了一份答卷。尽  相似文献   

15.
置身神界看人界——史铁生创作视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身遭遇的不幸 ,史铁生的创作特别关注人生、命运等关乎人的生存的一系列问题。他关注的视点不在物界和人界 ,而在神界 (或“天界” :上帝、苍天、宇宙等 ) ,即一切现象的最后根源 ,一切存在的终极处。这一视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极大热忱 ,使他获得了许多不同于常规思路的极为新鲜、独特、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思考。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他的终极思考是为了让世俗生活有个方向,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条正途,而“过程哲学”则是他整个思考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7.
在史铁生的"写作之夜"里,时间的扭曲变形,使他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非线性时间观念催生了他看待世界的上帝视角的形成和过程论美学的确立,并进而确立了他写作中显性的和潜隐的圆形结构方式。打破时空局限,使史铁生真实的自我心魂,借圆形结构方式自由穿梭于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之间,从而建构起了史铁生文学世界里圆融自洽的艺术境界,为其心魂世界中独特的理想主义表达创造了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后期的创作打开了一个人类学的视野。在长篇《我的丁一之旅》中,他拿起了神话叙事的魔棒,将启程、性爱、以及死亡等几个细节做仪式化处理,这实际上是他为解救现代文明之弊病所做的一次尝试:通过仪式搭建起天地人神之间的有效沟通途径。然而,无处不生的权力之锈构成了对此一理想之剑的毁灭性威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描写自我的冲动,随时可见的浪漫的自我想象以及一个人在路上的孤寂飘泊和对生命的感性寻找,构成了他大部分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5):75-78,91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思想性著称的作家,其作品充满着对人生的诸多思考。这些思考都与“残疾”这一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力图在细读作者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对此一主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为准确把握史铁生的作品及其思想发展脉络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