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2.
历史现象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现象学论纲雷戈一、历史现象学与现象学历史现象学是对现象学对历史的否定的否定。换言之,历史现象学否定了现象学对历史的否定。所以,历史现象学不是现象学的一个特殊分支,而是元史学─—意义学”的一种具体应用。历史现象学并不单纯是将现象学引进历史领域(因为...  相似文献   

3.
鲍宗豪  李振 《社会科学》2004,1(7):79-88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建构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 ,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 ,分析数字化整塑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探索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逻辑建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揭示数字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对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考察 ,既直接承接了技术与人文争论的命题 ,继续对技术现象的合法性进行追问 ,又通过数字人文、社会技术、虚拟现实等逻辑建构 ,对数字化表现的精神现象加以综合与创新。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开创了时代精神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几十年的冷落之后,黑格尔哲学从本世纪上半叶又开始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重新关注.不过这一次,对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占据了比对逻辑学的研究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似乎与我国国内的黑格尔研究一直偏重逻辑学的状况适成对照.其实,不重视这两部著作的内在连结,无论对哪一本书的研究都会带来缺憾,就逻辑学来说尤是如此.本文尝试从逻辑学与精神现象学的联系角度来讨论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知性主体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性主体精神是科学、民主和现代道德的深层本质缺乏知性主体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根本症结培育知性主体精神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新道德,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五四”学者认知水平的局限,导致他们在理论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一,他们虽然看到了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并强调“伦理的觉悟”,但对于科学、民主和新道德的共通的深层精神本质──知性主体精神──却没有揭示,或只有零星的、片断的论述;第二,…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的出发点 黑格尔及其哲学,既不像在他之前的莱布尼兹和康德那样,立即在法国引起相当大程度的共鸣,也不同于在他之后的马克思、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受到法国思想界的持久肯定.  相似文献   

7.
黄发玉 《学术研究》2005,1(2):16-21
科学发生是科学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与人类其他文化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是一种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发生的文化现象。语言符号的进化,为科学的发生提供了思维工具;思维逻 辑的嬗变,为科学的发生建构了认知框架;人类理性的扩张,是科学发生的精神动因;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科学发生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8.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观点走向成熟的那个时期,《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解、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承认问题的理解三个方面。其中的主客体同一性预示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承认论题则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一 "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在当时是颇有时代感的."精神"(Geist)一词,是18-19世纪之交流行的一个时髦概念,尤为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文学所看重,也为黑格尔所钟爱.在《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中,黑格尔谈到作为两条形而上学原则的"精神与物质"在哲学传统中的对立.自然哲学和理智哲学的任务就是证明这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因为自然对这种同一性浑然不知,而它在精神中已回到自身.  相似文献   

11.
《精神现象学》所描绘的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过程可以看作主体自我实现、主体寻找自由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黑格尔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自己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2.
杨晓 《人文杂志》2008,(1):22-28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超越.本文从对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超越内意识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思路.遵循笛卡尔为近代意识哲学奠定的自明性原则,康德将现象与物自体的分裂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物自体不可知,知识只关乎现象界,知识的根据归于先验理性(主体自我意识),满足于主观有限的认识.而黑格尔一反意识哲学的清晰性、自明性原则,认为意识经验(现象)得以可能的根据正是理智意识不能清晰、自明地把握的物自体.物自体(绝对、存在--精神)就在现象中,通过现象开显自身.绝对降临意识,使得意识与精神之间有了明暗的实在关系.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就是作为其真理性尺度的精神,这种真理性自身是意识之光由之发出的玄暗.绝对精神(物自体)开显、创造、显现现象,这种开显、创造活动就是存在的事情,存在的事情(人类历史)及其事后的觉解就是存在--精神的澄明,就是真理性自身.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从 2 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 ,它以现象学为理论背景 ,树立对心理学的基本态度 ,同时从现象学思想中引进、采用和发展出现象学心理学的方法及程序 ,把从现象学思想中吸取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心理学研究中灵活、有效地加以贯彻 ,实现以现象学的方式突破传统心理学中自然主义的桎梏 ,以期获得对心理现象更充分和更真实的理解 ,并借此开展对心理学具体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即以逻辑背谬的批判方式破除历史主义,同时以纵向本质直观确立历史理论的研究方法,并在目的论的意义上确立历史哲学的地位.历史哲学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分析和讨论胡塞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从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成为人们划分认识阶段的依据。而知性、理性的问题又曾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知性、理性加以区分,得到过恩格斯的肯定,因此,在认识论问题上,又存在着知性、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奠基之作。我于1927年初次读到它迄今已有60周年了。今年是这部著作问世180周年纪念。而这期间,世界和人事均发生了沧桑之变,人类饱经了两次大战的磨难,也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今天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有这些,都使我倍感光阴荏苒流逝,而人却日新;更使我坚信精神价值的恒常与持存。关于《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的性质、特点、价值及其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认为,客观现实或普遍性决不能离开个体性,尽管德行当初想舍弃个体性而使善成为现实性,但现实性根本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本身就是个体性,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性的实现.个体性或个人目的与个人利益,并不与"德行"和"善"相对立,恰恰相反,它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文章在审视思想史上关于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的观点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在黑格尔那里,追求不同私利的个人活动不过是普遍理性的统一为了丰富自己而采取的一个个环节,其最终是为了这个理性的绝对统一设定的.这一点似乎与孟德威尔、亚当·斯密等英国思想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8.
方珏 《兰州学刊》2005,(5):104-106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阐发了其存在主义的的女性主义哲学,本文则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源头做一厘清,力图揭示出波伏娃与黑格尔、萨特等人思想的异同,阐明了其理论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问题是贯穿《精神现象学》的根本问题,黑格尔多次指出,现象学是精神从自在走向自为,从实体走向主体的运动过程,主体是这个运动过程的本质和目的。主体是什么?人为什么是主体?主体的本质是什么?主体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问题,《精神现象学》这个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作为其主导原则的主体理论具有极大的合理内核,对它的进一步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以对人的精神运动的严格分析构成了其著名的精神现象学,而正是在这种精神运动中,有其自然基础的伦理运动兴起。在这种精神运动中,意识与自我意识、普遍本质与自在自为以及实体的概念构成通向伦理的概念之路。通过对这种概念之路的阐述,可以揭示黑格尔的作为精神运动的伦理运动,即精神的意义结构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