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合目前我国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分析企业承担社会成本的现状,从而提出企业承担社会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加强我国企业承担社会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一个科学配套的逻辑体系,其科学内涵主要有四个要素:一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导向机制。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惠民机制。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四是服务两型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黄连元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92-94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进步这一视野来看,邓小平教育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优先发展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三个面向"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进步的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把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并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进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居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 《调研世界》2011,(1):46-52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两型社会",把建立"两型社会"定为基本国策来贯彻执行。以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基础,以居民家庭消费为着眼点,构建居民消费指数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两型社会"居民消费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试算,探索当前居民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以及衡量标准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55-60
目前,国内相关的环境伦理理论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弱化了伦理之于实践的现实意义。面对环境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正义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正义是人们面临有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现实情景下的必然道德选择,是主体对环境权利诉求与资源分配中的基本伦理原则。环境正义的观点带动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转向,使得环境伦理学从对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转向对人类社会中具体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关注。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是对正义理论的延伸,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融入了伦理的考量,提供了新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6.
周正刚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文化产业以其对自然资源依赖少、能源消耗省、环境破坏小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变革创新作用;作为“绿色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创意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优化提升作用;作为“高端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为推动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创意产业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两型产业,而两型社会是产业不断创意化的低碳社会。湖南创意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并在全国颇具特色。加快湖南创意产业发展,能更好地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石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128-130
"职教一体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必然选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长株潭"职教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是长株潭"职教一体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的建设为森林公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目前长沙森林公园建设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游客超量使森林公园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导游讲解词品味不高及专业导游缺失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森林公园建设的资金投入,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游客管理理念,坚持科学管理游客的理念和加强生态管理的对策,以期促进长沙森林公园管理符合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明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24-26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就是实现生态化发展,而实现生态化发展首要条件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包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培育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为此,要从政府决策者宏观层次、企业生产者中观层次以及社会公众微观层次三方面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此外还应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策机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忠梅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7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其目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都能得以合理解决的社会。为此,必须建立符合整体性思维的利益调整机制,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统一纳入社会平稳运行的范围以内,通过和谐的手段衡平利益,定纷止争。法律作为社会利益的调整器,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法律并没有建立在环境友好的观念之上,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意志、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故而,如欲使法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功效,必须首先进行法律的变革,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内涵,发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需求,探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途径,进而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导致资源、能源的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两型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两型社会建设也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营销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王瑞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8-10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式逐步由原来的“生产——技术——科学”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这一转变更加明确地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和社会进步发展是有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纪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0-76
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人口仍将不断增长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新型社会道路的选择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就成了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文化哲学,它在不同的阶段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其合理的成分得到了各时代立法不同程度的采纳。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后,国际上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文化思潮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环境基本法、专门性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划和行动计划等层次,都有关于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衔接度不高,缺乏鼓励主动性参与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既没有明确上升到环境文化建设的高度,也没有体现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持续性需要。在借鉴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典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族贸易与全面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清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10-12
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标志。民族贸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民族贸易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只有按照这些要求,进一步发展民族贸易,才能发挥民族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进步作为一种价值评价,反映的是评价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与对象客体客观发展状况之间的契合关系。由于社会是复杂的,评价主、客体及评价中介具有复杂性,导致评价尺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阈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与效率失调是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对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解应当深入到制度层面,公平与效率的优化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应当坚持总体性视角、坚持从结构分析到动态分析、具体地历史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建立起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城市群间产业布局等措施实现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节约型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威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9):106-108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结合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探索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形成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