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布什政府凭借美国超强的综合国力大行"霸道",在世界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也难以应付全球问题,更不可能实现世界和谐。中国春秋时代的齐国曾在诸侯国中推行"仁政",成功地构建出一个相对和谐的"国际社会"。古今中外历史证明,"霸政"逆潮流而动必将失败,"仁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政象无错综则会成苛政;法象无错综则会生乱法。处权而不用,清静而不动,宽大以兼容,慈厚以怀众,以民为功,以众为势,由此无为而治。当政者无为,国权政权俭约,人权民权易行。无为而治有助于厚养民生,富民乐民。政府缓和规制,可以克服横征暴敛,减轻农民负担,开放择业经营自由,使民富足。  相似文献   

3.
试论儒家的仁政凝民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的“仁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凝聚民心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以情感人、以政惠民、以教化民等重民措施是仁政所以能够凝聚民心的原因所在。探讨和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必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浅析孟子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献玲 《社科纵横》2005,20(5):123-123
儒家学者孟子树立并系统地论证了“性善论”。在此基础上他辩证地阐述了道德教育思想:“尚志”与“改过”统一;“恒心”与“专心”统一;“内修”与“外影”统一;“舍生取义”与“浩然之气”统一。其丰富的理论为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的应然提供了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5.
人性本善是贯穿孟子全部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孟子看来,道德的根据全在于自身,这就是良心、本心。因此,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纯粹内向求证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的善端的方式来塑造美德,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3,(4):140-141
文章总结《孟子》在仁政、教育、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孟子认为我们对其他人的爱有等级差别,并随着我们与其关系的亲疏程度的递减而递减。2002年正式形成的神经伦理学为孟子的等差之爱的思想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临床和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道德主体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具有深刻影响。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本性即善性是道德主体 ,道德本性在原初状态是平等的 ,人类本性中先天具有善的萌芽 ,但要真正由此形成高尚的品德 ,还要靠道德主体的自身修养 ,而修养的关键在于善性的弘扬和内在超越。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修养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兆胜 《学习与探索》2003,2(5):100-103
在中国古代文化先哲中,孟子是林语堂最为敬服的人物之一。林语堂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赞赏孟子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欣赏孟子气势磅礴的文体,叹服于孟子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孟子是富有英、才、志气和功底深厚的文化思想大儒,林语堂的精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宗旨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将人放逸外骛的散心收敛回来,以存人身之主宰。此旨普涵古今中外学问之成败得失,意义深远。其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始终从“终极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有助于避免为私欲、私意而学问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的异化倾向,从而使学问始终服务干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至于游离出去,支离破碎,飘泊流浪。孟子的学问之道,不只为儒家所独有,佛、道两家亦莫不然。自觉遵循这种学问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也是这一传统自始至终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这一学问之道,对于克服学术之时弊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孟子>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自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和贡献,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学术领地.明代<孟子>考据学,参与学者较多,著述亦丰,前、中、后期发展不均衡;具有关注重点较为集中、专题研究较为兴盛、体例上推陈出新等特点;同时也明显存在简单重复考证和考证不够深入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明人考《孟》,可谓辑、考、注、补、正、辨、校等应有尽有,门类齐全。考证内容涉及广泛,从孟子生卒年月到孟子师承游历,从《孟子》作者思想到字词句章,从名物训诂到典章制度等等,前人考过的问题,明人大部分都有所考,前人没有考过的问题,明人也有所涉及。明人考《孟》,虽广泛涉猎,但关注重点较为集中,成就主要集中于:孟子生卒年月、孟子师承、孟子游历、《孟子》的作者。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我国人性学说的宗师,他虽然没能正确解决人性问题,但他的思想中尚有真理的颗粒。从他认识的逻辑可以窥探到我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程度。通过对此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正确而客观地评介孟子及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14.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2,(2):113-116
类比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具生命力的修辞方式。在春秋战国处士横议的时代,类比论证的方法和语言形式都走向了成熟。我们以类比修辞的集大成之作《孟子》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并首次建立《孟子》类比的分类系统。可以把类比修辞的研究向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从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维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桂  张锐 《唐都学刊》2006,22(6):70-73
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的关键是民众形成道德自律,而孟子性善论在道德自律方面有着非常完备的逻辑体系,其理论前提中已经本然蕴含了荣辱观意识,并且从道德必然和意志自由关系中折射出来,而后在改造人性的途径和方法中体现人的尊严,从而形成了民众的荣辱观。我们有必要从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维度来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张燕婴 《求是学刊》2007,34(4):46-50
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17.
罗欢 《探求》2006,(6):69-71,44
赵岐是汉代注《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历代注《孟》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其作《孟子章句》有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的思想动因,由此导致了《孟子章句》的训释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本文试结合《孟子章句》本书、《后汉书》赵岐本传及汉代大的时代背景等内容对此进行分析,也应合了孟子“知人论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孝道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事亲的孝道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予以继承并发展,由事亲推广到亲民、为政.孔孟的孝道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执政为民都有所借鉴.本文将从中华孝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孟子对孔子孝道观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孔孟孝道观的研究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9.
鲁霞 《日本研究》2004,2(4):73-78
吉田松阴 (1830— 185 9)名矩方 ,号松阴 ,出生于日本长州藩下级武士之家 ,是日本幕末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维新志士。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儒学尤其是孟子的学说对他的思想乃至整个人生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他对《孟子》一书的讲解和由此而作的《讲孟札记》为核心 ,论述 19世纪中叶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的关头吉田松阴如何从孟子的人性善入手 ,将忠、诚、孝学说融入到日本的传统思想中 ,如何以儒学观念为媒介来把握日本 ,观察世界 ,唤醒民众。  一、《孟子》对吉田松阴的影响  儒学自公元 5世纪传到日本以来 ,一直对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0.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把尊礼看做"正名"的重要手段,并认为"礼"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孟子把"礼"与国家的存亡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主张尊礼时要善于权变;荀子认为"礼"对社会的意义是全方位的,礼是为政的大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同时主张礼法并用.他们三人"礼"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礼"关乎国家存亡,都主张用"礼"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但是,由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路径不同,孟子在"礼"论中摆设了"仁政"的前提,而荀予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荀子的思想也许更实用,孟子的思想则富于理想化.但不论怎样,实用的思想自然不会被抛弃,而理想化的思想也没有因为在当时无法实现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