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典戏曲的叙述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显在戏剧叙述。这一特征不仅在元杂剧形成之时就已表现出来,而且还贯穿于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始终。其叙述特性主要体现为元杂剧叙述话语的叙人、叙事、叙景、叙情;主角叙述为主的众星托月式的故事讲述模式;剧作家的全知视角和元杂剧情节模式的叙思、叙意;元杂剧显在叙述的自由时空  相似文献   

2.
从当代爱尔兰剧作家弗里尔的两部历史剧《翻译》和《创造历史》来看,弗里尔历史剧具有历史叙述的想象性特征,剧作家的历史观与20世纪80年代“户外日戏剧公司”的文化政治诗学之间存在深层通约,弗里尔历史剧中“共融”的叙述伦理,对于反思历史剧中历史叙述之伦理尺度构建具有很大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对戏曲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出于"新民"的目的而提倡的"戏"、"说"合一的"小说中国"理论,已经看到戏曲"剧本"对"营造人心"的作用;而稍后的戏曲研究者对剧场与舞台表演的功能的认识,已经涉及到戏曲艺术与"小说"的差异;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民智"的现状使得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的聚焦由此发生,"粉墨"英雄遂成为"戏曲中国"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消费话语处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构成的重要位置。作品消费叙事的“故事”功能在于发动、引导农村土改运动,这一政治功能经由叙述距离、叙述投影和叙述语态等叙述策略得以体现。叙述距离方面,“讲述”主要集中于人物消费条件、处境和消费能力、水平的叙述,“展示”主要是以争夺、守护、占取和享拥消费资料(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资料)为叙述对象的叙述。叙述投影方面,消费事件被分别置于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观照、把握之下。叙述语态方面,消费话语的叙述者主要有作为隐含作者的故事外叙述者,作为故事旁观者的叙述者,直接出面的故事内叙述者(故事人物),隐含故事内叙述者。作品调动叙述距离、叙述投影和叙述语态等叙述策略对关联于土改运动的消费现象进行艺术表现,也在较大程度上暗合了文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明清传奇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已是成熟的戏剧形态。它在保持中国古典戏曲特有的戏剧性的同时,又增强了戏曲的叙事性因素。明清传奇叙事主体的强化,叙述时空的拓展,叙事结构的程式化以及构成戏剧结构的种种叙述手段,把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具文人化特色的戏剧的显在叙述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了体现了明清传奇作家对戏剧叙事策略的自觉把握和对叙事技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从话剧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接受的影响更多地来自于西方传统戏剧,较少来自于中国古典戏曲,其叙述方式也应是潜在的戏剧叙述和外在的戏剧展示,然而曹禺的《雷雨》却更多的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显在叙述方式,并使其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剧中采用的“回溯法”、“直叙法”、“省略法”、“概要法”等手段便集中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时空控制机制的主要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7.
梦叙述在叙述学界一直遭受冷遇,主要原因是梦叙述的合法性问题遭到质疑。早期的叙述学家对其叙述性的否定使得梦叙述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而赵毅衡《广义叙述学》的诞生让梦叙述名正言顺回归了叙述学研究的大本营。本文在赵毅衡肯定梦作为虚构型叙述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系统探讨梦叙述中叙述者、受述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及叙述可靠性的问题。详细分析了梦叙述作为叙述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也尝试探讨了梦叙述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过去被学界忽略的梦叙述的隐含作者与叙述可靠性问题,提出了笔者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曹禺剧作最高艺术成就的体现,《北京人》以情调作为其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艺术契合点。全剧通过平静如水的情节叙述,内在一致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幽婉深长的氛围叙述体现出了相应的叙述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思想内涵是文本的灵魂,那么,样式、体裁则是其躯体、生命。长时期内报告文学徘徊于文学与新闻之间,居于“亚流文学“的地位。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群以独立的文体规范、美学意识为基石,更新报告文学的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突破既有报告文学叙述模式,使之作为日臻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文坛勃兴。  相似文献   

11.
《打严嵩》是京剧中常演常新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历代京剧艺术家都有擅演此剧者,如谭寇培、余叔岩、马连良、周信芳、金少山、裘盛戎等。《打严嵩》一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这与剧中所体现的高超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该剧无论是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还是风趣幽默的戏剧风格或是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来说,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两部影片有着重叠的时代背景,相似的京剧题材、相同的京剧大师、一样的爱恨纠葛情景,而相同的时代,相同的身份,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叙事表现上,《霸王别姬》是将时代融入人物命运里,《梅兰芳》则是将人物融入时代中;在叙事风格上,《霸王别姬》采用的是虚拟的叙事手法,而《梅兰芳》则采用的是写实风格;在角色设计和人物关系设置上,两部影片都具有一种趋同中变进的特点。同为京剧体裁影片,《梅兰芳》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回归,也让观众重温了国粹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昭君故事的史传书写、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构成了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时候,对“历史叙事”有吸收,有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这一改编的成功给现今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艺术学学科地位的调整势必会对其麾下各门类艺术的未来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戏曲研究而言,艺术学独立首先会启发戏曲研究者重新审视戏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戏曲研究在艺术和文学之间徜徉的局面也会很快结束,戏曲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会更加注重与戏曲艺术实践的结合,而戏曲传播和戏曲表演则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戏曲研究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16.
傩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戏曲形式,也是一种祭祀方式,其依附于地方文化,便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傩戏风格。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傩戏的生存处境堪忧,这种古老而又极具鬼神意识的戏种,已经与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但古老艺术形态留存千年,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对于民俗学的研究、文化艺术形态的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都极具传承价值,切实可行的传承途径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20世纪古代小说戏曲以单篇作品和文体本位为主体研究视角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所忽略和掩盖的跨越单篇作品和文体本位的故事类型研究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初步构想,并进一步推论其对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所具有的学术视角换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最后诊断》用共时性方式描述了沈知鱼的青年时期和叶南山的中年时期,试图通过两段历史的对接完成叶南山的一生或者说是沈知鱼一生的再现。这段个人历史的背面是医学进步的历史,而闪烁其间的亮点是爱情戏的两种展开模式:期待爱情与拥有爱情。剧本叙事手法多样,有对传统叙事手法的借鉴,也有对新历史主义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和民间立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湖南戏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1980年代后期以来便每况愈下,其生存现状颇为困窘,不少剧种只有1-2个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大多数剧团名存实亡;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没有新的观众群出现。产生、形成、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戏曲难以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湖南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此外,城镇化运动的兴起,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也加剧了湖南戏曲的衰落。  相似文献   

20.
从《沙家浜》到“沙家浜”,这种“从艺术文本演变为文化资源”的文化现象值得研究。本文从革命叙事角度入手探讨了革命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之中透示出社会主义文化构想的蜕变,这对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极为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