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律信仰的建立是世界各国法学界探讨的热门问题,也是我国解决目前执法、司法不公的必由之路。与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在价值理性的建构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国民法律信仰的建立。重建价值理性需要汲取本土资源,实现社会主体、法律制度、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人始终是法治社会的主体,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法治社会才能建成。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其中社会民众、法律职业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人们权利保护机制提高权利意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守法精神、提高司法权威等突显社会主体在法治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 ,学者们从理论上对法律信仰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本文不同意法律信仰的论证策略 ,因为我们所置身的是一个理性的批判的社会 ,那么 ,顺应这一社会的法律观念只能是建立在人们感性生活基础上的法律信念 ,任何超验的东西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公民法律认知不足、法治情感欠缺,公众整体性缺失法治理性精神,公众法治信仰在习惯于几千年"人治"的社会中举步维艰,直接阻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培育公众法治信仰、增强全民守法意识也就成为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政府推动高效的法律运行是培育公众法治信仰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媒体法治宣传的现代化,对公众法治信仰的培育也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语境下确立法律信仰的理念,必须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暗合中确立法律信仰的中国式语境,这需要明晰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力量之源和实现路径。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语境中,确立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是建立良法之治,在法律移植中实现法律的价值重建;法律信仰的力量之源并不是建立政府的权力型权威,而是建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主治"理念;在当下中国,法律信仰的实现路径并不是从宗教信仰中嫁接信仰的精神动力,而是建立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打造人民信任的法律和政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的比较分析,说明法律信仰对宗教信仰的依附性,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宗教法与世俗法价值的同构性,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反思共同性。并据此认为,中国法律信仰的生成必须从宪法信仰、法律精英信仰、公民意识觉醒、伦理道德信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依法治国的内驱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主体对法律的主观心理信念及在这种信念引导下的行为拜从,它体现了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的契合、主观信仰心理与外在信仰行为的统一。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精神是法治理想实现的精神先导,是法律统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是法律得以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总之是依法治国的内驱力。培养公民的现代法治观念,建立普遍的法律信仰精神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公民的现代法治观念已得到明显提高,但建立普遍的法律信仰精神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理性是法律内在的基本素质,是人们遵守法律的客观依据。理性的法律首先体现在理性的程序之中,理性程序通过自身的形式性和合理性实现着法律的理性价值。程序理性从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体现着法律的尊严本位价值,法律解纷息讼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程序理性的形式价值和尊严价值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主政治的推进、法理社会的构建是法律信仰形成的法理基础 ;权利观念、法律至上观念、积极守法观念以及善良之法、法律制度之间的和谐是法律信仰主客观条件 ;如何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习俗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到法律信仰的嬗变,法律信仰无疑是人类信仰的最高形式。在宁夏的跨越式发展中,法律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信仰不但是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秩序基础,而且为宁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守法公民。法律信仰在宁夏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宁夏法制建设的民族性特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政府能否依法施政以及宁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制约公民法律信仰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而中国社会缺乏普遍信仰法律的传统。社会公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中传统因素的作用固然很大,但是,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同时。法律移植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的传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培育其法律信仰,提升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现状,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方面探究原因。并从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营造良好法治宣传环境、开创活跃的高校法治氛围等方面,提出推进大学生法律信仰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理性与信仰     
理性与信仰历来争论不休,谁也没有说服谁,走过来又走过去,无所定论。理性是有力的先行者,但是路是那么遥远,还是没能走到头,弄不好又得走回去,最后两者各得好处。自由和权威是一对兄弟,被理性和信仰带领着前进,不一定只跟着其中一个,与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考察人类信仰在其发展中是如何实现从宗教信仰经由科学主义的理性信仰转向建立在话语共识基础上的理性信仰的逻辑演变,以期对这种动态的流变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并力求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这个转向对现代社会信仰重构的意义,进而达至人类社会的理性交往,缓解现代人的精神紧张,走出信仰困境。  相似文献   

18.
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在现代社会尖锐地对立了,人类试图让它们重归于好,两者在许多地方最终断裂,并成为毫无关联的并置了。对信仰真理的理性阐明,在现代社会更具尖锐迫切性。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差异仍保留着必然的联系,信仰显然是指向那一末世论的未来之完美的对比,未来和完美理性也有所期待。信仰指向这一未来,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将每一个体引入到它完善的本质中。因为这一未来不是外在于理性的,其源泉在于理性,理性总是暗含的源泉,信仰不可能对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位于道德结构的上位,是统辖道德方向和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文章指出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信仰的缺失,在文化视野下重构道德信仰,为道德信仰寻求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出路之一。因而,建立科学的理性、开放的理性和有限的理性,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是信仰重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建立“法律信仰”作为很多学者为实现中国法治的愿景已有多年,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的驳斥虽非学界主流却也从未间断。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是价值。在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信仰的唯一性否定了“法律信仰”命题的合理性;“礼治”以及“法即刑”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民众形成的对法律的疏离心理,也令法律信仰的建构缺乏社会基础。为此,惟有通过价值重建和维护法律的合法性,确立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权威性工具地位来实现中国民众的法律信任和法律尊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