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弘光政权是明崇祯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第一个南明朝廷,它与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存,最终为清朝所灭。为什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胜于对手以及据长江之险的南明弘光政权在短短的一年就灭亡了,而清朝为何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经过对双方的用人政策、吏治和惩贪政策、赋税政策以及治军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弘光政权的政策具有腐朽性,清朝的政策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吴三桂叛明降清、镇压农民起义、追剿南明永历帝、后又举兵反清而备受谴责,致使学界对其清初在云贵地区改土归流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然而检索这一时期的相关史料发现,吴三桂此次改流不仅打击了利用土司力量反清的南明永历政权,解除了西南地区的肘腋之患,而且还从战略高度遏制了蒙古势力试图南下联合土司重建王朝统治的意图,从而有效地巩固了清朝的西南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大举南下,在南京、福州建立的南明政权相继覆亡.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今广东肇庆市),改元永历.由于清军的继续进攻,永历帝转徙于粤西、湘南一带,形势十分窘迫.永历二年(1648年),曾经降清的大将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复归于明,形势一时好转,永历帝不驻肇庆.于是“人士稍集”,规模粗具.永历三年在肇庆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虽不多,其中却不乏绩学之士和忠荩之臣,这对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来说,倒也不失为一椿盛事.这次考试温睿临在《南疆佚史·纪略》中记载道:  相似文献   

4.
侯方域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的领袖人物,誉满当时文坛,但因其参加清廷乡试、献计剿灭榆园军,此类"变节"行为遭致后人颇多诟病。随着上世纪60年代《桃花扇》的改编和演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侯方域严厉的道德批判。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学界普遍关注侯方域的生平考辨与作品整理、入清前后的人格心态变化以及诗文研究等三个方面,而对于侯方域在晚明政治中的处境、其爱情与婚姻生活、侯氏家族与晚明战争的关系以及侯方域在南明政权下的游幕生涯等内容却关注不够,无论是研究角度、研究内容抑或是研究思路与方法,都值得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不仕贰朝的道德形象被晚清以来的政统与道统肯定。学界将顾炎武不仕贰朝的原因归结于个人超群绝伦的道德品质,这种解释既无视顾氏与新朝频繁接触的史实,也没有考察顾氏不仕贰朝的具体原因。要解释顾氏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应该到清初制度环境中寻找,清政权实施一系列的汉化与尊儒制度,为顾炎武等人与清政权的接触提供了制度环境。顾炎武与清制度共同推崇的儒家思想是二者耦合的思想基础。顾炎武的思想与行为是现实的,他的形象也应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武将形象,他主要是以"忠"为标准来划分剧中武将的。在剧作中,他热情赞扬了"左史黄"等忠义勇猛之将,强烈批判了高杰和"二刘"等骄横叛降之将。他清醒地看到"有明三忠"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于挽救南明已是无济于世,南明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9,(1):41-49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导致大明政权的崩溃,然而在南京另立新政权的南明弘光帝却荒淫无道,臣下则陷于内斗,以致政权迅速瓦解,其他南明政权亦相继败亡。偏安无望、恢复无谋,吴梅村虽如众遗民般在余生均陷于亡国的无尽悲哀之中,然却以诗歌书写其亲身经历而不为正史所载的重大事件,对南明政权做出无情的揭露与鞭挞。至于忠臣勇将以及抗清民众,吴梅村则予以热情的歌颂,为后世留下极为珍贵的甲申诗史。  相似文献   

8.
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明王朝。六月六日,以上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带兵进京,夺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十月三十日,清政权迁都北京。翌年六月八日,清军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清政权,为什么能这样迅速地夺取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能站住脚跟,为后来顺治、康熙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回替这个问题,原因是很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的处境甚为尴尬。人们指责他,因为他先仕明、后仕清,是个大节有亏的“贰臣”。人们又不能不赞誉他,因为他有出色的才,是名的学、诗坛领袖,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细细体味,将他置于两难境地的,不过是一个“仕”字而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查继佐对南明史的研究,不仅表现在他对南明之史的编纂上,更突出地反映于他的南明史论.他的南明史论,具有多种形式和显著特点.其重要者,应该是对南明覆亡的思考、分析和总结,以及彰善瘅恶、表彰忠义等.  相似文献   

11.
勇卫营设置于明末崇祯年间,由四卫营、勇士营改编而成,是崇祯帝即位后京营改革的关键一环。勇卫营虽称天子禁卫,却常年四方作战,或北御清兵,或南征流寇,战果颇著,是明廷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理勇卫营太监刘元斌因“杀良冒功”被崇祯帝诛杀,成为勇卫营重要的转折点。“杀良冒功”并非刘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否存在杀良冒功之事亦存疑,这恰是崇祯朝政治气氛的独有特色。甲申之变后,南明各政权亦设勇卫营,但其战斗力不可与崇祯朝勇卫营相论,且常成为各方夺权斗争的主角,其命运与各政权兴衰息息相关,并最终与南明政权一起灭亡。勇卫营的历史是晚明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晚明政局的发展变迁,也是晚明朝廷政治公信力崩溃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8,(1):44-52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诚为天崩地裂之年代,明王朝为李自成所倾覆,崇祯殉国,不久清兵入关,中原易鼎。吴梅村在"甲申之变"期间所书写的关于他自身避乱、皇室悲剧,并对不忠将领以至于由清政权所造成的社会各阶层的艰难困厄做出批判。吴梅村之诗书写细腻真确,在"正史"之外,为我们提供了明清易鼎之际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另一幅图像。  相似文献   

13.
从亡国之由的追问中,黄宗羲批评了士人阶层中弥漫的"市井之气"、"乡愿"之学及晚明以来士人不自振拔、逃禅等"风节委地"之士风。他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为故国尽死节并非唯一选择,其应然的应世方式是"持子陵之风节",傲活人世,竭力著述,"抱道不仕"新朝,在维系"清气"、"扶植善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査继佐对南明史的研究,不仅表现在他对南明之史的编纂上,更突出地反映于他的南明史论。他的南明史论,具有多种形式和显著特点。其重要者,应该是对南明覆亡的思考、分析和总结,以及彰善瘅恶、表彰忠义等。  相似文献   

15.
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19日,晚明封建中央政权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下覆亡,随后清兵由山海关进入华北,攻城略地,其势甚为凶猛。农民军溃退,明官军败逃,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同年5月4日马士英、刘孔昭等遗臣在南京拥戴福王朱由崧继位,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小朝廷。顺治2年(1645年)5月,清军攻破南京,灭了福王政权。6月8日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监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当战国时代,家居宋国蒙地。他目睹了统治者相互攻战杀伐,百姓哀鸿遍野,转死沟壑的情景,从而产生了对统治者和现实社会不满与悲观厌世思想。他攻击儒、墨,“以明老子之术,”抨击当权者的暴政,虽作过一任漆园吏的小官,以后便隐匿不仕,穷居陋巷,以织屦为生,以著书自娱,拒不与统治者合作,他进一步发挥了老子“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并建立了相对主义以批判儒家的独断主义与统治者的专横。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具有深知卓见的思想家。在当时轰轰烈烈的民族斗争中,他参与反抗满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曾投奔南明政权,但后来又觉得这个政权难于挽救,于是挂冠归隐,遁迹船山,撰写学术著作。他的  相似文献   

18.
:明中期吴中文人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的反复踟蹰、徘徊,构成了他们主要的人生困境.表现为他们对科举既执着又批判、既不放弃又不力务,对仕途既不断求取而又浅尝辄止.其矛盾心态之成因,主要在于文化观念等内部因素.关注个体生命、崇尚审美、感性而疏离政治的吴中地域文化性格,以批判科举时文为基点的古文辞好尚,成为了他们进取的阻力.吴...  相似文献   

19.
1 清初,国家新建,百废待新。其中官僚队伍成分复杂,有满洲贵族、汉族地主、新科进士、故明旧臣、大顺降官、南明投诚将领等等,各有趋向,步调不一;而且受明末吏治腐败风气的熏染,有许多不法官吏贪赃枉法,无时不在激化着原本就很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严重地影响着新建政权的巩固,不利于统一战争的完成。对此,锐意于励精图治的顺治、康熙皇帝,决心创建一支协调一致、廉洁奉公的官  相似文献   

20.
湘军在晚清历史上声名显赫.作为湘系官宦子弟,谭嗣同最初对湘军有着一种朴素的认同感.他赞颂湘军的功业,崇仰湘军人物并以之作为偶像.但是,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谭嗣同开始打破偶像,对湘军及其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否定.发生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在于谭嗣同放弃了他早年尊崇的"圣人之道",转向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湘军作为清廷维护其封建专制主义"私天下"的工具,自然遭到了谭嗣同的唾弃与痛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