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2.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3.
《丰》:情态逼真,精巧细腻这首诗抒写女子悔恨没有和情人同行,过后又盼他驾车快来迎娶。汉、宋儒者都以礼解诗,对诗中的女主人公颇多指责。《诗序》说:“《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意指女子“不随”,“不和”是悖于“礼”,故当“刺”。朱熹亦认为“妇人以有异志不从”(《诗集传》),又说“此淫秽之诗”(《诗序辨说》),无端地给诗中女子扣上了“有异志”“淫秽”的罪名。陈子展先生说:“《丰》,盖男亲迎而女不得  相似文献   

4.
《诗经、秦风、蒹葭》之诗旨何在?古今说法不一。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襄公”说一线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今人则大多主情诗说,但往往在“男词”,“女词”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认为刺诗情诗说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蒹葭》要旨,现作如下考辨。 一,《蒹葭》非刺诗考 《诗小序》解题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同属严格汉学体系的《毛传》、《郑笺》、《孔疏》说与《小序》无异。诗今文三家说不可考。“刺诗”说发展到清代,便有学者想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证实它的可信。这也正是我们否定“刺诗”说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试论朱熹的“美刺”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载《四川师大学报》85年3期)一文中,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朱熹与毛郑诸人在《诗经》研究的方法、理论与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上总的历史差异,认为朱熹是宋代反对毛郑之学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学的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对传统《诗》学发动了猛烈攻击.其攻击的焦点是《诗序》.《诗序》集中表现了汉儒的《诗》学观点,其意在于“君臣国政”,所以序者之于《诗》,一以“美刺君臣国政”为说,其“以史证《诗》”也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所谓“美刺”原则.而朱熹也正是以攻其“美刺”之说来展开对《诗序》的批判的.  相似文献   

6.
古今研究《诗经》者,公认为《匏有苦叶》与婚姻爱情有关。例如《诗序》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毛传》、《郑笺》、《孔疏》认为这是讽刺卫宣公和宣姜(或夷姜)的诗。朱熹《诗集传》说“此刺淫乱之诗”,只是改“刺宣公”为泛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匏有苦叶》是“刺世礼义撕灭也”,也是从婚姻方面解说的。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虽然说这是“邶人刺管权之诗”,但又说  相似文献   

7.
螽斯羽,螽斯羽,螽斯羽, 诜诜兮。薨薨兮。揖揖兮。宜尔子孙,宜尔子孙,宜尔子孙, 振振兮。绳绳兮。蛰蛰兮。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是前人和今人对它的解释却有很大分歧。概括起起,主要有三说。一是以《诗序》为代表的传统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毛亨、郑玄、孙颖达、朱熹等均从此说。二是讽刺说,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子”字一般作自称代词和动词解,在《诗经》里有作语助词解,如“予望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倡予和女”。《楚辞》里也有作语助词的“予”,如“目眇眇兮愁予”、“芳菲菲兮袭予”、“全邻邻兮媵予”、“诏西皇使涉予”等等。先秦典籍盛行通假,“与”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予”也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明确此项,对正确注释、翻译《诗经》《楚辞》有极大帮助,可以纠正其中的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9.
郑樵《诗辨妄》的主要成就是否定《诗序》为子夏作 ,对《诗序》作伪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指出 :“作《序》者有可经据 ,则指言其人 ;无可经据 ,则言其意。”及依据谥号来确定美刺。他还从来源、史实、语言、《诗》的命题方法等角度作了辨伪工作。此外 ,郑樵反对以美刺说《诗》 ,从音乐的角度解释风、雅、颂 ,并注意结合诗歌的特点来分析批评《诗序》的美刺说。郑樵的观点得到了朱熹的充分肯定 ,故《诗集传》不录《诗序》。《诗辨妄》动摇了《诗序》的权威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诗序》强加于《诗》的封建说教 ,为正确地理解和研究《诗》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11.
《诗经》桧风中《隰有苌楚》一诗,本来是一首男女对唱、热情洋溢的恋歌,但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误解,说它是一首情调低沉的政治疾刺诗。《毛诗序》说:“《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主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汉郑玄从诗序而笺释序义,未表异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更引申《诗序》谓:“作《隰有苌楚》诗者,主疾恣也。桧国之人疾其君之淫邪,恣极其情欲而不为君人之度,故思乐见无情欲者。”(《诗  相似文献   

12.
《旄丘》《简兮》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邶风》中的《旄丘》和《简兮》是前后相临的两篇诗,虽然古今有多种解释,但我们感到都与诗意不符。我们怀疑这两篇《诗序》前后倒置,即《旄丘》应按“刺不用贤也”解;《简兮》应按“责卫伯也”解。试之两篇皆通。不妨分篇逐章试题于后。《旄丘》,《诗序》说:“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修方伯莲率之  相似文献   

13.
封建时代,夫妻间书面互称“内子”、“外子”。“赠外”是妻子写给丈夫的诗,“寄外”、“和外”、“答外”性质都相同。 两千年前的东汉时代。陇西郡有一吏员名秦嘉,他奉命到京都洛阳公干。出发前妻子徐淑回娘家去了,他派车去接,徐淑因病不能回来。秦嘉因此写了三首《赠妇诗》表达了行前不能与妻子相见的惆怅和深深的思念。徐淑得诗大为感伤,便写了一首诗作答: 答秦嘉 (汉)徐淑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同瘥病愈)。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居今兮奉命,远适兮亲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相似文献   

14.
《诗·郑风·遵大路》释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郑风·遵大路》释译王敬骝《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兮,不好也。”这是一首只有二章八句的短诗。粗看并不难懂。但要认真释译,问题便来了。首先,这诗是说什么的?古今以来,便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杜白诗词义补释杨振东,杨振国思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句中“思”字,许多注本释为愁思、情思之类,未当。思,古有悲、哀、忧之义。《尔雅·释诂》“悠、伤、忧,思也。”如《九辩》“蓄怨兮积思”,怨、思对文,思即怨。《诗·大序》“...  相似文献   

16.
也谈《诗经》与楚辞中的“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兮”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虚词。关于这个字的性质与作用,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一些学者为之训释。较早的如《说文》释为“语所稽也。”(段玉裁注云:“语于此少驻也。”)后来的《广雅》释为“词也”,《广韵》释为“语助”。再以后的韵书或文字训诂之书或释为“语辞”,或释为“助字”,大体相同。有些著作在论述虚词的时候则常把“兮”字与其他虚词并列在一起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中说:“毛诗》所用  相似文献   

17.
《楚辞·九章·橘颂》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早期用楚方言写成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比兴的手法,凝炼的语言托物言志,借赞颂橘树的美好品德,表达了诗人清廉脱俗的操守和高洁远大的志向,并从此首开我国古代咏物诗之先河,琢成了诗歌艺术金库中的一件珍品。 诗作流布以来,注家蜂起,探源钩沉,祛惑释滞,历世不衰,对《橘》诗的考订诠释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使臻完善,但由于时代久远,只匮乏可资查证的文献,故断制尚有可商榷之处,自是难免。本文仅就诗中“圆果搏兮”一句的释义及“搏”一词的疏证不避谫陋,略抒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20.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通解]女媭:王逸《章句》注说:“女媭(X(?))、屈原姊也.”许慎《说文》:“媭,女字也.贾侍中(逵)说,楚人谓姊为媭.”可从.按《诗经正义》引《周易》郑玄注:“屈原之妹名女媭.”周拱辰《离骚拾细》说:“媭,乃女巫之称.”汪瑗《楚辞集解》说:“媭者,贱妾之称.”陈远新《屈子说志》说:媭,侍女也.”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女媭为“女伴.”以上诸说皆可参考,而可疑.首先应肯定《离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