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我国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力 《西北人口》2004,(4):39-41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针对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贫困人口,并出现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强调由此带来的孟买现象、数字鸿沟、房地产建设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忽视和贫困社区、文化贫困等易被忽略却会产生严重社会经济后果的因素,今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的一般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化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过程.本文主要是在人口学的框架里来探讨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基本格局和特点.为此,需要首先说明一下有关我国城市人口(这里以及下文均在广义上使用“城市人口”一词)的定义和统计口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中,这就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我国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将出现较多的乡村人口向市镇(城市和城镇的简称)集中,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人口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城市人口“回归”的特殊人口现象,即大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纷纷迁往郊区和中小城镇,甚至回到原来祖居的乡村。本文试对其原因以及我国的城市化,作点初步讨论。城市人口“回归”及其原因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聚集,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这不仅影响到粮食、副食品等的供应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使一部分城市人口渗透到郊区、中小城镇和农村中来,成为“回归”人口。本来,城市的兴起,一开始是以工业和农业分离为特征的,即以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离为特征的。但是,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化人口又出现了“逆过程”。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批破产的农民拥入城市,大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 2 0世纪产业结构变化的突出现象是“去工业化”和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崛起。伴随产业结构变化 ,人口区域分布也经历了“非都市转折”和“再城市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对我国来说 ,重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撑 ,根据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实施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要研究的是我国在力争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城市化的重点应当放在发展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上面。这是一个经济建设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辅相成。控制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就意味着工业化遵循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或至少是以“农村工业”而不是“大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必然发生的乡城结构转换。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同时还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农民仍然不能畅通无阻地穿越乡城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因而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目前依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人口迁移的“聚焦点”。汇聚到这里的迁移人流,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等各类不同层次的地域。因此,小城镇是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人口迁移规律的理想“剖面”。作者曾以上海地区为例,从中心城和乡村两类地域出发,对我国大城市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汇聚到郊区城镇的城乡两股人流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仍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伟文 《南方人口》2003,18(3):29-33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土地、人口、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今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之后,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城市居民逐渐迁往郊区居住,郊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郊区化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它有否一般规律?它的利与弊如何?今后发展的趋势如何?这些,对尚处在城市化阶段的我国来说,虽属超前的研究课题,然而,对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化道路却不无参考价值。因而,笔者收集了一些资料,在介绍某些经济发达国家郊区化情况的基础上,作一些粗浅的剖析如下: 一、郊区化的出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漫长阶段。它具体表现为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其质量的提高。开初的“城”与“市”,一般有不同的含义:“城”是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一般设在交通要冲处,“市”则是指贸易  相似文献   

11.
田红艳  宋星  李世龙 《西北人口》2014,(3):79-83,89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新群体,其住房问题是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事关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现状、需求特征和住房意愿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居住拥挤、条件简陋、教育医疗配套少,住房问题十分严峻。文章最后从户籍制度调整、阶梯型住房政策以及建立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一直在农村。而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为全国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对农村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外部环境和工作任务、要求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开始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快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7%,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如果将城镇人口总数扣除被迫城镇化且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以及未享受市民待遇的流动人口,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约为41.6%。同时,城镇人口过半以后也面临诸多挑战: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对于城镇的作用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城市缺乏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对城镇化发展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市常住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对城镇化挑战,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城市化的作用和实质,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积极探索建设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男性精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有追求向上流动的现实需求 ;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城市独生女家庭由于女性独有的社会生存能力缺陷 ,面临着养老危机。同时 ,在城乡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与控制机制的城乡差别作用下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较农村早得多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二者的互补性促成结合 ,从而形成独特的、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及二者关系的现行衡量指标和判断标准,提出评价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状况,应以城镇人口比重、工业就业比重为衡量指标,以IU比为评价标准,并据此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现实进程做了实际测量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R S Qin 《人口研究》1981,(3):12-17
Unlike cities in capitalistic societies our socialistic cities are publically ow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s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beneficial. 2 types of calculations are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urbanization: an estimate of the total labor required in the city and an estimate of tot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cities. Disregard for these 2 factors and overpopulated cities will result in unemployment, de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flation, and a decreased living standard. A balance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 is important, and therefor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hould be well planned. Capitalistic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competition--from unplanned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big cities to malignant expansion to the final decline of inner cities. Their governments are forced to redistribute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same problem of overpopulated cities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results from stagn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in developing our cities. There are 2 types of socialistic urbanization. Russia has lopsidedly emphasized urban development and ignor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omania,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d both labo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ir numerous small cities near rural areas decrea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g cities and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we failed to follow our direction of urbanization--control the size of big cities, reasonably develop mid-sized cities, and actively develop small cities--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 in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lack of urbanization plan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izatio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7.
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走什么样的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一直是一个很重要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应走以规模扩大式为主的人口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城市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人口城市化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同经济发展不同步、大城市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春运问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运是近十多年来在中国形成的一大独特的社会现象,因在短期内集中引发诸多问题而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春运既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又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味,春运问题实质上是现代与传统冲突的结果。社会结构空间上的人口流动、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制度性约束是春运问题产生的根源,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问题,必须加快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同步推进城市化与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结构的日趋合理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