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价乾嘉学派应消除历史成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乾嘉考据学,因其于“乾隆、嘉庆两朝,正达于高潮,学术界几乎都被他占领”,故以乾嘉学派名之。由于乾嘉学派是乾嘉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又是有别于其它历史时期的学术,足以反映清代学术特点的学术思潮,因而也有人以“清学”称之。惟其如此,欲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特别是要研究乾嘉道时期的学术文化,必然应着重研究乾嘉学派。近年来的清史研究中,乾嘉学派也的确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乾嘉学派产生形成的真  相似文献   

2.
乾嘉学派,又称清代朴学、汉学,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学术流派,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解放初期一些学术专著专论中有所探讨,近年来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进行了讨论,对乾嘉学派的利弊得失作了某些不同的评价。这里将近几年来书报杂志上的若干意见,简要综述如次。乾嘉学派的历史作用郭沫若认为,乾嘉时代考据之学颇有成绩。虽或趋于繁琐,有逃避现实之嫌,但罪不在学者,而在清廷政治的绝顶专制。聪明才智之士既无所用其力,乃逃避于考证古籍。此较之没头于八股文或饱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民党少将的徐复观,厌恶国民党的现实政治,并对身处专制制度下的两汉知识分子抱有同情之理解;徐复观认为专制制度是知识分子的试金石,并通过比较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史学家,分析了其人格之优劣;徐复观研究两汉历史,是为了说明乾嘉学派的汉学并不是真正的两汉学术,以此来对抗标榜继承乾嘉学派科学精神的胡适派知识分子,并以批判王充来批评胡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界对21世纪的中国史学出现了各种思考,如从整体观察,当然可视为当前史学界学术水平的集体反映.就具体而言,"21世纪中国史学"一词的认知与提法还有可以讨论的空间,本文就此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野人献曝,目的不在褒贬,而是希望能发挥一些澄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皖派述略     
乾嘉学派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盛极一时的以考据为主要特点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分为皖派和吴派。皖派的代表人物多为皖人,其学术活动地域主要在安徽,故有此称。同样,吴派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江苏,其领衔人物多为江苏人。皖派上承东汉经学家许慎、郑玄的余绪,下开旧民主主义的先声,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旧时称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小学”,清代学术史研究者多视皖派为“小学家者流”,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皖派的历史重要作用。中国革命初期  相似文献   

6.
目前史学界开展的对資产阶級学术思想批判中,曾經討論过历史地理这門学科中資产阶級学术思想問題。在討論中,曾就考据問題、地理环境作用問題、民族研究問題、历史地理学工作者学习馬克思主义和“破”与“立”等問題,展开过辯論,为了辯明真理,我想就上述問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大家一起討論。  相似文献   

7.
在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初期的政策及其实践是让步还是反攻倒算,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辩的两种观点。目前,让步政策论重新提出展开讨论,说明史学的又一禁区被冲破,百家争鸣的民主学术空气再现了。让步政策是历史和现实都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主张有“让步政策”的观点,不仅肯定了农民战争的直接作用,同时也阐明了它的间接作用;不仅揭示了地主阶级政策的本质,同时也肯定了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原则的。本文拟就明初政策为例,对“让步政策”产生的原因、作用和一些理论界线谈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的所谓重文轻武,始于北宋。对于宋代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史学界多加以贬低乃至否定,认为这是造成“弱宋”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重点探讨北宋重文轻武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其历史作用究竟应作如何评介。  相似文献   

9.
陈祖武 《文史哲》2007,(2):78-83
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学派活跃于18、19两个世纪间的学术舞台,其影响所及,迄于20世纪中而犹存。最近一二十年间,董理学术史之风复起,乾嘉学派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各位先进较多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论证乾嘉学派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学术流派一样,也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梳理和把握此一历史过程,或可窥见18、19世纪间,中国学术之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一、先验批判与学术批评对把先验批判引入学术批评领域中 ,有一种比较有深度的质疑是 ,尽管觉得这套先验批判方案看上去不错 ,它对于粗制滥造的当代学术生产也有一种警醒作用 ,但由于对“纯粹理性结构”的标准及其合法依据感到比较玄乎 ,因而觉得与其寄希望一个难以把握的思辨哲学概念 ,毋宁去借鉴一些当代西方学者的那种更实在的知识社会学思路 ,比如采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寄托在“一个围绕学术理性的信念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性的学术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讲 ,对于作为学术批判之尺度的先验批判来说 ,当然应该有一…  相似文献   

11.
清朝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道德观。清朝中前期的主流学派乾嘉学派,比较注重学术的原创性与学术发明权,将引用别人学术成果不加说明乃至剽窃等行为,视为不道德。而乾嘉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是强化这个学术道德观念的外在机制。清中叶之后学术道德则有所转变,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注重义理的学者,则视学术为公器,学术的目的在于"明道",只要是为了"明道",而非为了私利,即使引用他人著述而不注明,也是正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张涛 《齐鲁学刊》2006,(5):52-58
钱大昕是乾嘉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经史考证成果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巨大。在这些经史考证成果中,隐含着积极的经世意识和深刻的义理内涵,隐含着诸多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括他对国家统一的颂扬,对文字狱的不满,对专制暴君的批判,对仁德之治的向往,对广大妇女的同情,也包括他的某种民族意识,等等。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史,对此应该有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因坚持“道理”亘古不易的教义独断论而导致其经学诠释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与武断.在清代中期汉宋学术之争渐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观与武断的痼疾不仅未能得到根治,反而在学派的门户争论当中被坚持了下来,最终制约了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对于西安事变,史学界一向评价甚高,认为它是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愿就教于史学界同仁。我认为,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本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抵抗,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危及到国民党集团的统治,使它从本质上有了抗日的愿望和要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史学界一直有分歧,最近更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我把自己一些极不成熟的、粗略的想法,提出来向大家求教。 洋务运动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是哪个阶级发动的,它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这个问题,过去似乎没有详细讨论过。但这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在许多有关洋务运动的专著、论文中,大多都附带论及。史学界对  相似文献   

16.
这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我们江苏在建国以来的头一回,意义重大。它表明我们对待学术工作,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就这是以批判为主转变为以奖励为主。在此以前,对理论界、学术界的领导方法,主要是采取批判的方法。如果是进行说理性的批判,也就是批评,那还是需要的,过去在一些局部问题上是应该进行批评的。但是我们把批判用得太滥了,在本来可以作为学术问题进行讨论的地方也滥用了批判。还有更多的是批错了的,使正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日》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动所起的特殊作用,是为史学界所共识的。但当谈到它的编制者谁属问题时,看法就不尽一致了。笔者试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远非成熟的意见,供治太平天国史的同仁们讨论。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不少同志认为《太平天日》为“洪仁玕所撰”。最先提出此说的,是3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发现《太平天日》的王重民先生。他说: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二年,吴晗同志连续发表了《说道德》、《再说道德》两文以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道德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从一九六三年八月起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次学术讨论,名为讨论,实际上是对坚持道德批判继承论的同志进行学术批判,所以对一些问题并没有展开认真的讨论,因而也谈不上解决。学术上的问题,只有开展认真的讨论,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解决。真理越辩越明。因此,把以往讨论过的问题重新提出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问题很多,而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错误和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一、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对于文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对它估价很高,以为它作用很大,有些人却把它说得一钱不值。例如,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的说法就截然相反。曹丕  相似文献   

20.
三姓城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它的勃兴和发展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时代特点。本文根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以下简称《三姓档》)等满汉文资料,对三姓城的兴起及其经济特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