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设计与构建适宜人居住、更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在自由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诸种需求,应当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宗旨。但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如大肆破坏自然生态、恣意摧毁历史景观、盲目模仿外国风格、刻意追求视觉美观等不良倾向,导致“千城一面”之流弊,损害了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应有的美学品格。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城市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地发掘我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传统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其精华,为当前及未来所用,以设计和构建出真正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2.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使许多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个性和特色。 2 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 ,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 ,因而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本文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定义、范围、设计、和功能等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同时要注意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结合在一起。另外 ,还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与社会协调统一的载体 ,是建设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基础。要想使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生态病 ,就必须加快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全面、流转畅通、高效有益的生态系统网络。  相似文献   

5.
病态的城市降低城市人的幸福指数,并易成为城市人恐惧的对象。城市噪音是造成城市恐惧的因素之一。它破坏城市人协调的肉身感知系统,造成城市人肉身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城市人因烦燥分神而走向反和谐。现实中,城市因为"重眼损耳"、忽视声环境的优化并于无形中对人进行"环境分割",造成人和谐感官的变形。从环境美学的视角来看,控制与化解城市噪音是打造宜居、乐居城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公共环境设施的动态设计必须与城市景观一起提到议事日程,伴随城市的建设同步发展。阐述了城市的美化,家园气氛的塑造,城市文化的延续与个性区域的发展及经济意识中,公共设施设计所体现的设计价值。强调新世纪来临之际,公共设施的重新评价,系统分析,整体设计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品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居住理念和文化品位。文章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为设计宗旨,阐述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小品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期最终建立一个和谐而有时代风貌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环境美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两个维度:一是生态主义的维度,二是文化主义的维度.文化主义的立场是人的价值、人的利益;生态主义的立场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是宇宙的和谐存在与运转.这两者有时会产生矛盾,但不是不可以实现统一.兼顾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利益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只能是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两种哲学的统一.环境美既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既如此,对环境美的感受,不仅是生动的生态教育之旅,自然欣赏之旅,而且是极为丰盛的文化之旅.环境美学本质上是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9.
城市在不停的发展,而城市建设的文明是否在前进?面临城市环境的艺术发展,设计者在个性与人权中抉择,同时肩负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美丽的城市需要自己的亮点,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更需要创新。设计师应当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现设计对象具有的功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建筑与城市环境、建筑与人工气候环境以及建筑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指出现今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剖析与研究,然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城市环境设计方面的理念,以及如何在城市建筑与人工气候环境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和宗旨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城市建筑与生态一体化几个方面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等变化环境背景下,中国城市内涝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公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环境变化的视角,从自然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维度入手,分析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管理带来的各种挑战;并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两大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期应对变化环境给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为解决中国城市内涝灾害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涂鸦,这种天生叛逆和有尖锐个性的艺术形式,在与城市环境色彩对话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通过研究涂鸦对原有城市环境色彩的冲击、对城市环境的重塑和与城市环境色彩的融合等方面来探讨涂鸦和环境色彩之间既矛盾又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与城市环境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的摹仿,因此,农业环境是准人工的自然环境;城市则是完全的人工环境。在城市,自然被排挤出去或只是作有限的点缀。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园林城市则是人工与自然相统一的环境。尽管园林城市也属于城市类型,但它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因而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园林化是人工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影响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发展的产品经济模式与环境经济模式中,佛山市应选择后者。从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的角度而言,政府应制定城市环境经济政策,同时要保证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专项规划的统一,并且要制定政策使用者合理的付费制度,从而为佛山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乔尔·塔尔(JoelA.Tarr)是美国城市环境史的开拓者和最杰出的研究者。他的研究主要包括交通与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及各类城市污染,擅长使用历史视角考察和“技术”与“决策”框架进行分析。他较早归纳和提出了城市环境史的定义、研究维度、研究模式以及学科价值取向,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该领域的成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按照人与环境友好相处这一目标来指导城市建设,使城市环境变得更美好、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深刻意义。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对人类生活观念的重新认识与正确引导,通过合理节制人的欲望,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当改造,努力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措施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个性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城市个性是城市形象中塑造城市品牌、揭示城市发展内涵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却普遍因过分追求统一、盲目改造和模仿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多元化,注重从城市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方面深刻发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魅力,使城市发展真正走向成熟和文明。  相似文献   

19.
建筑色彩视觉造型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筑色彩视觉造型理论是建筑色彩设计的重要指导理论。在建筑色彩设计中,首先就必须运用建筑色彩视觉造型理论处理好建筑色彩视觉造型与建筑视觉造型、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建筑色彩设计中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第一是把握基调,注意整体性;而后是在个体或局部发挥个性,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之美。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城市的"破坏性建设"导致了城市个性衰退与城市"特色危机"。"城市是被感知的存在",城市形象要素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既有物化的也有文化的。城市形象最终可以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城市形象建设本质是城市文化的塑造。城市形象建设必须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多样性,突出城市个性,延续历史文脉,促进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