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德国、日本、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虽已出台,但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清理和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启动缺位法律的立法工作、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等措施加以改进.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其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完备.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与破坏为代价的,其生态成本非常高.只有推行循环经济,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有路可寻,而我国现有相关立法还不健全,需要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从日本循环经济的立法背景出发,对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立法特色进行评述,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经济范式.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在走传统工业的老路,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衰落期,但最终通过走循环经济之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范例.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法先行.东北地区可以从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模式和法律制度的构建等方面来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既遵循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原则,又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参考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的现状及循环经济立法体制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立法体制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在资源使用层面、废物排放层面、废物回收层面、社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的立法体制并设计了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晓丽 《南都学坛》2006,26(4):105-106
我国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匮乏的资源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完善与其配套的制度设计。一是通过立法和完善法律法规把循环经济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二是从政府奖励、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方面,探索和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安徽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与全省循环经济的实践具有不适应性。结合安徽省省情着手进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安徽省循环经济立法,可以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创新的制度进行规范,促进我省循环经济沿着法制轨道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7.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其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完备。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与破坏为代价的,其生态成本非常高。只有推行循环经济,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有路可寻,而我国现有相关立法还不健全,需要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从日本循环经济的立法背景出发,对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立法特色进行评述,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约束成员行为的规则,是人们共同生活质量的保障.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广义循环经济要获得正常运行与发展就必须为自己构筑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生态法则的理论指导体系、生态补偿的市场调节体系、政治生态化与生态政治化的政治保护体系、生态立法的法律制约体系、生态文明的文化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文章最后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及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例,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对青海省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破解"资源诅咒"方面的价值,阐述发展循环经济是维护国家生态屏障、实现我省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认为应当通过完善立法、建立循环经济公益诉讼、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责任机制等途径推动我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循环经济配套立法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然而对于循环经济立法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制定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适应的配套法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就循环经济配套立法而言,如何防止部门利益法定化、部门和地方怠于行使立法职权以及增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可操作性是当前循环经济配套立法中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实行过错问责制,推行社会监督,为受害人提供司法救济,明确配套立法的权限、程序、责任等解决对策,以期对循环经济配套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