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中国"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时期的重要批评家徐敬亚,同时也是一位坚持诗歌创作已达四十年之久的诗人,其"诗人"身份一直被"批评家"身份所遮蔽,有必要重新加以认证。徐敬亚的诗具有典型的"朦胧诗"特征,虽然其诗歌美学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其"朦胧诗"的底色不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鲜明的政治美学追求;理想主义的坚守;现实主义的底蕴。具有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身份的"徐敬亚",作为一个当代诗歌符号,其内涵远丰富于单纯的"朦胧诗人"标签,完全可以升级为"朦胧诗/人"而被视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汉语诗歌文化在总体性上的最佳象征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潮已过去了近20多年,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答案或存有争议。一、朦胧诗研究中的不确定问题(一)朦胧诗的命名问题,众所周知源于1980年8月《诗刊》刊载章明评论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该命名距朦胧诗派核心刊物《今天》1978年12月创刊,已有近两年时间。此后,人们在讨论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和统一,就使用了“朦胧诗”这个概念。并把大量的具有反传统的异质性诗歌都纳入了讨论的范畴,由此成为对一种诗歌现象和一种诗歌思潮的宽泛式命名。对于这一名称后来研究者有如下几种主要解释:(1)继文革十年“帮诗风”后出现,超出了人们常规的欣赏习惯,晦涩、难懂。(2)政治压力。朦胧诗的出现有政治上的原因,政治环境不好、有压力,只能曲折表现,变形表现,就产生朦胧诗。[1](3)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模糊性,所导致的艺术表现上的含混和不确定性。[2]当时的文学环境出现了朦胧诗创作,但不被理解,或部分理解。反对派的存在凸显了朦胧诗及其支持者的独特性。当下研究评论对“朦胧”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仍模糊、含混,增加了讨论和研究的难度和混乱。[3]由此推及朦胧诗研究中众多关键词的不确定性,如“意象”、“人道”等。(二)在朦胧诗派的具体划分上,哪些诗人、哪...  相似文献   

3.
走向和谐─—对近年大陆一种诗美流向的思考傅宗洪当我们反观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大陆诗歌,便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它是逆向地、阶段性地展开。新时期诗歌尽管呈现出繁杂的局面,但就其美学流向而育,它呈两立式结构:在复苏期,“归来者”的歌与朦胧诗以两种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艺术领域内曾被广泛使用的先锋一词在命名的同时 ,也为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某些艺术的本质设置了迷雾。不同的先锋艺术群落在表面上往往表现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共同姿态 ,但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却可能截然相反。比如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朦胧诗虽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象征、变形、自由联想等手法 ,具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但理想与关怀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而第三代诗歌尽管继承了朦胧诗的叛逆精神 ,但在价值取向上却大多走向了游戏与虚无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谢冕等针对一些人对朦胧诗的严厉批判提出要"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这种提倡暂时搁置价值判断的宽容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勇于承担的价值判断,是一种针对"伪权威话语"压迫的反抗策略.然而,悖论之处在于,在之后的诗歌批评中,这种"容忍和宽宏"却渐渐成为人们不再去做价值判断的借口,诗歌批评阐释作品的功能从此盛极一时,矫正趣味的功能则被压抑,导致诗坛"乱象丛生".这种批评氛围的形成既与当时主流批评家权宜性策略的影响有关,也与后来时代语境中的多元思维、追慕西学的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诗歌对“朦胧诗”有潜在影响。尽管抒情主题相异,晚近诗歌与“朦胧诗”同具政治抒情性。“朦胧诗”保留了晚近诗歌的意象所指范畴,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意象的能指与所指功能。“朦胧诗”中的箴言诗、哲理诗用理性对抗晚近诗歌中的非理性情绪,其实却是语录体的变相沿用。与晚近诗歌相似,“朦胧诗”的诸多作品表达了公共意识,而非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在文本基础上,历史地考察转型期文学,不回避“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可还原文学史的完整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中的语象符号是一种引导审美感受和传递美学信息的艺术语符。语象符号的形成是对日常语言这一庞大初始符号的改造和变异。朦胧诗语象言此意彼的变异过程在符号学视野下实质是语象符号在特定诗歌系统中的再符号化过程,该过程通过隐喻方式和作为中介的诗歌语言系统得以实现,朦胧诗语言运用大量语象凸显其反传统、反日常的语言张力。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是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文革后中国新文学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朦胧诗群中,舒婷无疑具有审美典范的意义.其诗作具有共同人性审美趋向的丰厚内涵,体现了人本主义哲理、女性主义意识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融合,从而进入了中国诗歌的经典行列.  相似文献   

10.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