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萧乾在<大公报·小公园>、<大公报·文艺>的副刊编辑实践,为我国报纸副刊编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以自由主义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开拓创新精神打造副刊文化品牌,以文学保姆的品格组建作者群.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二十多年的文学活动中,创办、主编过多种报刊。他认为报刊是一种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要想办好报刊,就必须准确定位,明确编辑方针,按报刊自身固有的规律运作。编辑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既要满足读者需要,又不能迎合读者的不健康趣味。一个优秀的报刊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优美的文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论报纸科普副刊编辑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科普副刊编辑应切实转变思想 ,根除当前科普版面上存在的“病症” ,通过积极有效的编辑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编辑方法 ,努力提高科普副刊的可读性 ,增强指导性 ,充分发挥报纸所承担的科普的教育与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艺副刊是突显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园地。本文对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的功能、内容、形式、特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艺副刊是突显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园地。本文对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的功能、内容、形式、特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敏锐而准确的艺术感受能力,是文艺副刊编辑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培养提高艺术感受能力的基本方法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能获得,具体说来:其一在于捕捉艺术初感;其二在于编创结合,务使编中有创,创中有编;其三在于广泛运用比较法;其四,由于在艺术欣赏中理解与感受是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因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知识素养是副刊编辑提高艺术感受能力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校报副刊作为校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艺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展现着兼具学术气息和青春朝气的大学校园文化特色.校报文艺副刊不应当是其他几个新闻版面的机械延伸,而应当立足校园文化,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要抓住营建校报网络电子版的契机,协力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是在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写作有着特定的风格.沈从文力图通过其作品解开文学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纠葛,还原文学的主体自我地位,这正好契合了老庄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参与和主持过包括《新青年》在内的多家报刊的编辑工作。他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反对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以批判显示,关心政治,启蒙民众,重建中华为报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地缘表述包括乡土书写和现代都市书写,其地缘表述背后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怀与人类意识。沈从文在“人类”意识及其“人类”视域之下,实现了对湘西本土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走向了对人类整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思考。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主张:审美和艺术应该以人及人类为起点和终点,应该坚持引人向善,构建人性之美以实现人类整体和谐为终极目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应该持守人类情怀,要有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理性,应该在孤独中坚守为人及人类而立命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的存在,透视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小说,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忧郁的底调和悲凉的色彩。细细品味,却能从其文学作品的风格、追求目标、题材、处理方法、情节安排、手法等多方面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哀而不伤,悲而从容,平凡而寻常,回归而舒徐,一波三折,等等。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作品以民俗民风诱人,以人性取胜,以语言见长。他凭借"乡下人"独有的特质,精心构筑了寄寓其生活理想的"湘西世界"。本文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结合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揭示蕴涵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原始思维情怀。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原始思维情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的作品以民俗民风诱人,以人性取胜,以语言见长.他凭借"乡下人"独有的特质,精心构筑了寄寓其生活理想的"湘西世界".本文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结合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揭示蕴涵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原始思维情怀.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 30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 ,他思想开放 ,虚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 ,融会贯通 ,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学理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1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知识界轻视法学 ,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1940年代,是沈从文思想与创作极为复杂的时期。当以《边城》为代表的创作高峰过后,苦于对生命、人性及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为寻求自身创作的突破,沈从文的思想与创作陷入了空前的焦虑和心绪的惶惑之中。尽管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一方面将笔触伸向变革中的湘西,《长河》即作家观察认识湘西的结果,但这部未尽的长篇,却难以遮掩沈从文创作的式微。另一方面,创作的不理想,并没有使沈从文停顿对文学的思考,反而促使他陷入了对宇宙、自然及生命世界的抽象的抒情的遐想之中,探询人生与生命的永恒意义。但是历史并没有给沈从文一个继续展示自己文化理想的舞台,随着中国形势的巨变,沈从文又一次面临着空前的困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实践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推行洋务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实业教育"和"教育救国"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体西用"的方针指导下,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又大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为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从湘西走向世界的一位作家,从边地到城市的地域转换,从和平到战乱的时代变动,都使沈从文对于人生有了深刻的漂泊感受。新环境的接纳认同与自我身份的重新塑造,既使他对湘西有一种天然的情结,又使他对都市有一定的隔膜,在不断的变动中,他始终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湘西世界的自然归宿、都市生存的情感归宿、宗教情结的精神归宿,都体现着他寻找皈依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身居昆明的沈从文写下了很多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方面披露了抗战时期的云南世俗市侩的社会风气,还刻画了一类软体动物似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与湘西世界相比,这时期在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是一个让人痛苦、使人无奈的现实世界,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侧影.这一时期也是沈从文创作技巧和思想渐趋成熟,并且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也深入到沉潜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可以说,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是沈从文早期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着他作品的基本素质。在对沈从文散文进行历史性扫描中得出一个结论:超越,构成了沈从文心理演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