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报纸副刊史的人来说,孙伏园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时最长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  相似文献   

3.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月派第二代文人"的储安平,担任《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编辑期间,刊发了大量观察文坛、反映文坛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多以揭露文坛黑幕和阴暗面为主,使其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坛和文人的否定性评价。此种认识,导致储安平放弃《中央公园》而主持《中央日报副刊》,逐步将注意力由"观察文坛"转向了"关注社会"。其后储安平以政论家的身份出现于中国报界,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办《观察》周刊,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舆论走向。由此可知,此种转变实为储安平一生之关键转折,对中国新闻史而言亦有重大意义。不过,他在《中央日报》副刊时期的转折,并非毅然决然的转变,而是带有某种曲折和反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萧乾在<大公报·小公园>、<大公报·文艺>的副刊编辑实践,为我国报纸副刊编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以自由主义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开拓创新精神打造副刊文化品牌,以文学保姆的品格组建作者群.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从事报刊工作达30余年,以其丰富的编辑内涵、敏捷的新闻思维、超前的新闻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编辑思想,"市""民"意识凸显其思想的时代性和开创性。张恨水报刊编辑思想中的平民立场、追求真实和经营赢利,令其在自己的时代语境中成为公认的"副刊圣手"。  相似文献   

7.
论报纸科普副刊编辑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科普副刊编辑应切实转变思想 ,根除当前科普版面上存在的“病症” ,通过积极有效的编辑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编辑方法 ,努力提高科普副刊的可读性 ,增强指导性 ,充分发挥报纸所承担的科普的教育与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8.
消闲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最初见诸于报端的副刊性质的文字,完全是提供给作者或读者消闲、解闷的。中国第一张文艺副刊《消闲报》,立足于当时文化市场的需求,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消闲性的文艺副刊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报纸文艺副刊既注重消闲性,又不失去文化品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始终困扰着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提高副刊版面的新闻性是高校校报副刊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新闻性与文艺性的有机结合是办好校报副刊的关键;校报编辑对副刊应从内容和版式两个方面进行策划,增强副刊版面的新闻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纸副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既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兴盛,也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面转型。在媒介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中国报纸市场化运作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报纸副刊显现出七大发展趋势:多元化、专版化、新闻化、本土化、平民化、互动化、时尚化。只有把握住报纸副刊的发展走向,因势利导,才能使报纸副刊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内容上的升华与经营方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