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平淡型地方当政者特指那些在早期现代化方面无业绩或业绩较少的地方督抚,他们数量多,分布广。在晚清,地方是否进行现代化及怎样进行现代化,与督抚个人有莫大的关系。如果说通过考察现代化业绩较为突出者(如曾、左、李、张等)所得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是某种典型性的话,那么通过研究现代化业绩平淡者所得则在更大程度上显示出普遍性。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况看,那些现代化业绩平淡者并非个人悲剧性的平淡,在相当程度上铸成了其辖区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悲剧性的平淡。为了最终解开中国早期现代化何以平淡之谜,必须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平淡型的地方督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平淡诗学范畴真正确立并有了成熟理论形态的时期.平淡诗论是宋人追求自然平淡之美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的反映,是宋代不同思想基础的人的共同审美理想.平淡诗论中蕴含着真、善、美不同层次的精神活动范畴.宋代平淡诗论在建构诗歌理论和实践诗歌创作的同时,展示出了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央地方关系"与"政府间纵向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据"研究主题"和"研究层面"构成的二维分析框架,可以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地方关系研究和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中的17种代表性观点.纵观这些代表性观点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正在经历着一个从中央地方关系研究向政府闻纵向关系研究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4.
始自清末的近代地方自治始终缺失“权利”主题,沦为“官治行政”的附庸和公权力扩张的工具.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理论准备不足,权利属性未被充分认识,权利保障也未能纳入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清末以降的地方主义借地方自治之名大行其道,其要旨却在于扩充权力,扩张和保障地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自治的权利主题.此外,近代立法未将地方自治的公民权利予以法定化,地方自治之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凡此种种,导致近代中国屡兴“地方自治”之风,却始终不能摆脱“权利缺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伏爱华 《江淮论坛》2005,(6):163-165
老子的"淡"、"味"等范畴是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成为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平淡",并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美内涵.本文试图阐述魏晋六朝的"平淡"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重自然、尚本色,并进而说明它在当代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面对既复杂又平淡的社会生活,新闻记者怎样从中挖掘提炼可以报道的内容?这永远都是记者的主要工作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作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誉满全球的作家,他的创作天才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点之一则是他那发掘庸俗的才能。契诃夫憎恨庸俗,对庸俗的揭露批判成为贯穿他整个创作的基本主题。高尔基曾说:“庸俗是他的仇敌,他一生都在跟它斗争,他嘲笑它,他用那管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就是在那些第一眼看来好象很好很舒服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他也能够找出那种霉臭来。”是的,契诃夫的确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发现小市民的庸俗和卑劣;从貌似平淡的人民生活的海洋里,发现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在他看来,生活的灾难绝非仅在于那些难以预料的飞来横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归有光的怀人散文风格定位为平淡,具体阐释了这种平淡风格主要表现在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方面。归有光在叙事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平淡而不单调;抒情时,自然含蓄、平淡蕴藉,所呈现的“欲语还休”的韵致,将平淡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9.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人神遇合:魏晋六朝道佛争锋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之际,道教和佛教互相争夺生存空间,使得人为宗教背景下的造神运动蓬勃兴起.道佛伪托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或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或以攻讦和打击对方,或以压制地方崇拜,或向儒家精神积极靠拢.并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神遇合成为魏晋六朝道佛争锋主要的叙事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主题”主要涉及文学主题、题材、意象等多方面内容,并可以以类型化、个性化、动态的视野把握文学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的角度上说,194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由于社会、政治、文化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在充分联系时代语境的前提下,从五个主要方面研讨“国家主题”在这一时期新诗中的呈现,在重绘1940年代新诗图谱的过程中,为中国新诗的国家主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治理一直是社会学界重点关注的主题,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学界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中国农村治理的研究经历了理论范式的诸多变迁,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极权主义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地方政府法团主义、市场转型理论、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都为分析中国的农村治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从整体来看,中国农村治理研究的理论变迁是西方社会理论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即不断引进和调整新的理论框架,以适合中国农村的特质.对于这种理论变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农村治理研究的内在理路,寻找适宜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梁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梁祝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间,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而反映这一时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具有鲜明的表现主题,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主题;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主题;反对愚昧、落后,讲求科学与进步的主题.三大主题中,爱国主义主题在一定范围内涵盖着其余两重主题,是近代文学中压倒一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儒道合一的美学思想,逸狂交织的审美意象,外淡内浓的诗歌意境三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由于儒道两种美学观的对撞产生了新的合力,推进了逸和狂两种情感的渲泻,用平淡和醇浓的对立统一,创造了真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今年恰逢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60周年.弘一大师在佛教界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在书法界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书法家之一,甚至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的王羲之.与由"绚烂之极"的前期和"归于平淡"的后期构成的二段论不同,弘一大师的书艺和人生可以"绚烂"、"平淡"、"绚烂之极"三个阶段划分,从而能更恰切地描绘了弘一大师书艺的演进.  相似文献   

17.
今年恰逢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60周年.弘一大师在佛教界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在书法界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书法家之一,甚至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的王羲之.与由"绚烂之极"的前期和"归于平淡"的后期构成的二段论不同,弘一大师的书艺和人生可以"绚烂"、"平淡"、"绚烂之极"三个阶段划分,从而能更恰切地描绘了弘一大师书艺的演进.  相似文献   

18.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9.
康永义 《阴山学刊》2001,14(2):44-46
倪瓒在诗歌方面推崇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绘画方面赞同米芾的观点,追慕董源的平淡画风。他的山水画和题画诗,具有平淡萧散、无雕饰的简朴风格,表现了大自然清幽、静谧、恬淡的美。这既得之于老庄的虚静恬淡,又得之于禅宗僧人求得“净心”的禅悦、禅趣。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概括出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对每一个层面主 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大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文尤其强调中观 层面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农村本身的非均衡性及其对自上而下政策的不同涵义,我们才能 为不是一刀切的政策提出有用的建议,才不致不考虑具体情况地将一个地方的经验搬到另一个地方,也才 可能具体理解自上而下政策在某一特定农村区域实践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