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村落社区建设有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就是村落社区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能否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笔者围绕这个问题与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探讨后得出,巩同发展村落社区关键在于建立起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充分挖掘和发挥村落社区建设各种资源优势,正确认识和处理村落社区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作出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实行两个建设结合抓和领导部门挂点进社区等多项举措,努力推动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肖伍祥 《社会工作》2009,(13):31-32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于村落社区资源有限,在公共服务方面难以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需求;村"两委"与村落社区的定位和功能的模糊,造成村干部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而社区志愿者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同时还有由于自然村落面广量大,受条件和时机的影响,而没有开展村落社区建设的自然村落群众同样渴望得到多方面的农村公共服务的普惠。为此,江西省九江市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了"中心+村落"的新模式,并于2008年在彭泽县展开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充分挖掘和发挥村落社区建设各种资源优势,正确认识和处理村落社区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作出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实行“两个建设”结合抓和领导部门挂点进社区等多项举措,努力推动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九江市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从2003年春试点创办,现已在全市农村大面积推广普及。至去年底止,全市共创办村落社区2062个,村村都兴办了1个以上村落社区示范点。实践表明,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对于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的活动,尤其是依靠农村自身力量,改善农  相似文献   

6.
曾岗鸣 《社会工作》2010,(19):26-26
为农村百姓代办证件、提供政策咨询、进行信访接访、调解纠纷,让百姓办事更方便、创业有方向、诉求有人理、疙瘩有人解,这就是江西省龙南县渡江镇的荷恩堂村落社区便民服务站。  相似文献   

7.
“中心+村落”: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于村落社区资源有限,在公共服务方面难以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需求;村"两委"与村落社区的定位和功能的模糊,造成村干部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而社区志愿者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同时还有由于自然村落面广量大,受条件和时机的影响,而没有开展村落社区建设的自然村落群众同样渴望得到多方面的农村公共服务的普惠。为此,江西省九江市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了"中心+村落"的新模式,并于2008年在彭泽县展开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陈柏峰 《社会》2006,26(4):108-127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落中关于“外人”的纠纷的全面考察,发现村落社区中存在着事实上的“外人”,他们受到了村落共同体特定的歧视性待遇,而村民对此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基于这种生活逻辑,在纠纷中,“外人”常常作为一个符号被人为地建构出来,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村落文化中,符号是同力量和可利用的资源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杨华  吴素雄 《浙江学刊》2013,(1):116-120
社区公共服务存在行政事务与社区自主两个领域,由此而形成了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非规模化与规范化悖论,因而需要建立专门化的社区社会组织整合平台来化解.官办组织会增加成本、模糊产权,降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和供给效能.社区居委会作为行政事务域组织具有典型的科层制特征而无法成为社区自主域组织的有效整合平台,政府需要通过合同制治理建构一种契约型关系的体制外整合组织.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优化是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问题。黄埔社区学院立足黄埔区实际情况,分析黄埔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经费短缺、资源整合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实践举措:整合社区教育经费,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整合辖区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各类资源向居民开放;整合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加大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同时,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光整数据不整资源的现象,要注重项目的深度融合,要立足区域区情,挖掘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秀林 《社会》2009,29(1):66-88
对于中国乡村精英角色及其行为模式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在民主制度引入农村地区后,村干部的角色定位是否有所变化?在日常的治理过程中,其行为模式与角色定位是如何实现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以深入的个案调查为基础,而且也离不开严谨的实证分析。本文试图以6省的数据,来定量化地考察村庄民主对于村干部行为模式与角色定位的影响。实证模型结果显示,村庄民主的实行,可以促使村干部在日常治理过程中减少对于国家任务的关注,而增加对于社区事务的关注,从而使其角色定位更倾向于社区利益代言人。  相似文献   

12.
狄金华  钟涨宝 《社会》2014,34(1):148-174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鄂西南河村黑地的产生与演变为基点,展开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变迁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基层政府同乡村社会的互动,进而探寻村庄社区内部的治理逻辑。研究发现,黑地的产生是科层制留给乡土社会实践空间、农户自我拓展生存资源以及村组干部摆平社区内部关系等多种因素形塑出来的结果。对于黑地的存在与分配,乡镇政府以默认的方式视而不见,它所赋予村组干部行为的自主性促使其在缺乏其他软性价值规范的治理手段的情况下,将土地本身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黑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和分配的。  相似文献   

13.
周怡 《社会》2008,28(5):165-190
本文以一个集体主义的村庄能够从毛时代到后毛时代一路走红为案例,从“红”的学术意涵“声誉现象”入手,在村庄声誉从无到有再到持续维系的过程中,探讨村庄人固守集体经济理念的内在机制。基本的叙述结论是:H村的声誉现象可以被叙述在“投资回报”的经济学解释框架里。这就是,囊括贫困与奋斗经历的投资,所产生的物质、精神、认同和外援社会资本的利益回报,一旦汇聚为村庄人强烈的族群荣誉感,便能使村庄从一个以往行政强制的、贫苦捏合的共同体,走向一个被先进声誉拥戴而自觉“先进”的整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朱冬梅 《创新》2013,7(1):83-86,127,128
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曾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中村成为制约城市继续发展的瓶颈。城中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融入城市。在城中村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着资产处置及利益纠结、管理体制滞后、居民路径依赖及对未来生活保障担忧等突出问题。要顺利实现城中村融入城市的目标,必须遵循"资产改制—村居改制—社保衔接—拆迁安置"四个环节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强势的发展主义正在替换乡村社会自生的运作逻辑,并相应地改变了村庄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形态。凭借土地商品化机制及各种策略性手段,宋村的权力精英逐渐异化为土地精英。经由人员的吸纳与物质的聚合,土地精英由个体化导向阶层化。土地精英阶层不仅改变了村庄内部阶层发育的常规逻辑,而且日益对村庄政治系统发挥影响,并不断增加村政治组织的分利化倾向。宋村相应的治理形式由先前的“无为之治”转变为“分条治理”。村庄结构也由于土地攫取成为依附式的稳定结构。看似稳定的背后,其实是以消解村庄共同体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从此角度看,土地精英阶层不能不察。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城市老人,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表现为自杀行为.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 2011年基线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 (HLM) 分析村级社区水平的经济、人口、管理、设施、生态环境五个维度的特征对农村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中国农村老人的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村间差异.加入村级水平的解释变量后发现,村子的平均收入水平高,村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口比例高,村主任的任职年限长以及村里的基础设施水平高,村里老人抑郁水平显著更低;而在工业污染排放中度和严重的村子里,老人抑郁显著更高.进一步的跨水平交互作用分析则探索了村级变量对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老人群体的作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发展以及农村老人的抑郁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上访维权事件发起过程的解读,对农民行动的逻辑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维权行动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行动看似怪诞,却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在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村庄舆论在集体行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治勋 《求是学刊》2004,31(6):99-104
中国乡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不同于旧中国的社会控制多元化的现实景况,使得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型基本失去了对中国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解释力。在对其进行建设性批判的同时,建构了"乡村社会权力合法性交往结构"这一新型范式,把乡村社会权力主体的利益斗争视为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的交往、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以期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走向作出具有未来向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民"宜居社区"和"精神家园"。社区建设涵盖经济收入指数、人居环境指数、居民幸福指数、社区参与指数、平安康乐指数、福利保障指数、社区归属感等参数。  相似文献   

20.
刘勤 《创新》2010,4(6):35-38
对陕南丘村、豫东汝村、皖中桥村的"多地点民族志"调查显示,农村低保实践存在自己的人、拉拢的人和体制的人三种福利化类型。农村低保福利化与制度的目标定位发生偏离,源于村庄治权的私人逻辑伸展与公共逻辑萎缩。因此,低保福利化修正需要制度基础的发育以形成村庄治权双重逻辑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