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2012年底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同时,就像福克纳致力书写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莫言致力书写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古典史诗具有"口诵史诗"与"舞蹈史诗"两种形态。"口诵史诗"集中出现在西周初年,具有吟诵性、教训性及叙事性特征;而舞蹈史诗则从周初的"大武乐章"一直延伸到唐代,并与宗庙祭仪紧密结合,具有表演性、戏剧性和诗乐舞综合性的特征,是古代雅乐的重要组成,是天地、祖先祭仪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舞蹈史诗具有与口诵史诗不同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史诗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宋先梅 《天府新论》2005,(3):124-127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是主流文化士人群体文人意识最为浓烈的时代,文人更多地关注于自身拔节、绽放、凋零、陨落的生命过程,表达属于个体的、经验的,由形而下的生命事件而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叹息和感伤."学究天人"的苏轼,敏锐地把握了这股时代精神的意向,并以"以诗为词"为突破,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精神与词体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完美地挈合,反映着时代精神并规定着宋代写作文化的走向,奠定了苏轼作为词人在词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因此,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文体价值与文本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述评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文体,具有独特的文体规范和多重的价值功能,应当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丹  万水君 《船山学刊》2006,(3):207-208
胡良桂先生潜心研究长篇小说二十余年,一直非常关注长篇小说的史诗性及其发展变化,他的著作<史诗艺术与建构模式>和<史诗特性与审美观照>以极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文学批评功底在学术界好评如潮.而他的新作<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更是采用全新的视角,高屋建瓴地把类型学与形态学引入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深入研究,这在当下众多长篇小说的研究中异军突起,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为今后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6.
胡适认为现代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古诗中"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诗就是"白话诗".这不仅混淆了诗歌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界限,也混淆了古代优秀诗歌和普通白话诗的差别.在胡适的影响下,新诗以未经艺术加工的白话语言走向了"非诗"的道路.鉴于诗歌文体对于审美语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新诗一直试图摆脱自由文体,建立文体规范.在新的成熟文体出现之前,新诗应该以必要的"诗体意识"对诗歌创作进行内在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海洋型生态叙事和生态共同体的建构,通过高密度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多元形象组合的"块茎"文本结构,展示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密度。而为了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深度,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异托邦与乌托邦双重叙事空间的建构,以此展示现代人在另类空间中的存在性焦虑与理想性超越。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相关性决定了历史的复杂性。在近代中国,涉外争端频仍,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应当属于高于阶级利益、集团利益或党派利益的客观存在。在对近人曾国藩进行价值评判时,既要看到腐败程度胜过清朝统治者的太平天国领导者代表广大下层民众利益的有限性与虚幻性,也要看到起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与发起"洋务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至于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拼得声名",力保和局,何尝不是其爱国情怀在两难困境中的艰难闪现?  相似文献   

9.
赵彦芳 《广东社会科学》2023,(2):150-158+287
自史诗概念传入中国,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争论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姑且不论究竟中国文学史上是否存在汉语史诗,也不论汉语史诗和西方意义的史诗的差异,史诗观念的传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促发的创作实践层面的史诗性书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从文学到影视,从精英文学到大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不同形态的史诗性书写和史诗性审美,可以说20世纪以来中国已然生成了“史诗”审美传统。从“史诗在中国”到“中国的史诗”的转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身份认同乃至国体的寓言。  相似文献   

10.
席建彬 《东岳论丛》2020,(2):98-104
朱自清散文的诗化表明了一种与诗歌、小说的跨文体融合,表情达意更趋形象和自由。诗化反映出文类"规范"的移位,写景、叙事发生转化,言说的"片段"化指向开放的结构秩序以及"随便一点"的文体特性,在不同文体元素和表述之间形成功能性调适。这类互动、交汇中的审美融合,是现代抒情文体的共同征候,昭示出文学体验的诗性取向以及散文体式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11.
禹辉煌  甘向阳 《云梦学刊》2005,26(4):113-114
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人全面发展,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目前对钟嵘创立的“品第”的批评方法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钟嵘的“品第”法实际上包含有“分三品以定高下”和“显优劣以证品第”两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结合钟嵘的批评实践对“品第”法的基本理论内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阐发了“品第”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独特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恩维 《云梦学刊》2004,25(3):8-10
汉代拟骚之作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在于其文体意义。代拟之作确认了骚体的外部体式,伤悼屈原之作强化了骚体的文体内涵。两类拟骚之作的文体价值在历代《楚辞》总集的编纂中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胡宗健 《云梦学刊》2000,(5):55-57,,85,
近10余年小说的发展表现于叙述态势的变化,80年代马原,残雪等开风气之先,格非、陈村等在叙述时间的处理上创新,90年代以来叙述先锋意识虽开始隐若,但表现出极强的个性魅力,具体表现为自由叙述,反讽叙述,非常规叙述等。  相似文献   

15.
涂昊 《云梦学刊》2006,27(3):22-2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了压力下的修复(1980~1984年)、发展中的分裂(1985~1989年)、沉寂中的变异(1989~1992年)、喧哗中的深化(1993~1999年)四个时期,分别代表了两者关系的起步、发展、曲折前进和深化四个阶段。这意味着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不断融合,不断成熟,不断发展,两者的关系也由此逐步回归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16.
余敏芳  赵晓岚 《云梦学刊》2012,33(5):101-106
词选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宋人词选虽然数量不多,但明显勾勒出由选歌到选派的发展轨迹,在词体文学发展史、词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宋人词选价值主要有三:文献价值、理论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建军  肖晗 《云梦学刊》2006,27(6):129-130,159
从和谐人生价值观的内涵入手,建构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和谐人生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和谐人生价值观的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和谐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唐辉 《云梦学刊》2004,25(4):67-70
以文化人类学观之,所谓十五国风可分析为农事、情爱、婚姻、民俗、故园、社会等六类,其中前四类内部相关性较强,主要反映勤农、主情、重婚、尚礼等民间或初级社会生活价值,后两类内部相关性亦较强,主要反映恋土、爱国、尊贤、崇德等官方或次级社会生活价值,但两者间亦具交互影响。风诗人文价值结构的有机性与恒常性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傅有明 《云梦学刊》2007,28(2):126-127,139
师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爱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的关心上。学校教育要强化师爱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爱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伟宏  黄岩 《云梦学刊》2012,33(4):128-130
学校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要有效发挥学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师德师风建设等多渠道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