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顿的《抵抗者》营构的深层隐喻结构是 :诞生是神圣的 ,活着是重要的 ,不管生命是显赫腾达 ,还是平庸卑微。活着 ,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是人的原初本能 ,是人类永恒存在的自然共通性 ,任何剥夺生命的行为 ,都是残酷的、野蛮的。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渴望与顽强坚守 ,正是人类得以繁衍发展的根本 ,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最高哲学 ,也是《抵抗者》隐喻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阳利 《重庆师院学报》2010,(5):96-100,12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艺术性地表明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人所无法逃避的绝对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现代人对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知和体认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无意义感、荒诞感和绝望感,也表达了在这种生存困境中努力建构存在的相对确定性以追求生存意义的决心。在这里,等待成为人与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抗争的方式,表现出人的现代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4.
在事物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肯定和不断获得的新的肯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本质.接连不断的否定,始终是事物不断更新自己和发展自己,不断肯定和维护自己的中介或工具.综观人的存在与发展运动,人在生命过程中所追求的肯定和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实现的新的肯定,既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目的,也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余华的《活着》都揭示了人类荒诞和非理性化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格里高尔奋起反抗后的赴死举动,还是福贵默无声息的坚忍活着的姿态,都是个体为实现自由、真实存在的自我承担,昭示着存在的勇气和对荒谬境遇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无论处境多么悲惨和绝望,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意义治疗”是哲学的使命,当弗兰克从心理治疗转向终极关怀的时候,“意义治疗”就上升为了哲学治疗,哲学作为人生大智大慧的意义就显发出来。  相似文献   

7.
<正> “生就意味着死”,生命乃人生旅途的起点,死亡为生命历程的归宿.情欲则是生命的火焰、贯穿社会肌体的血脉、联结生死两端的诺亚方舟,不独哲学家寤寐求之,更令文学家躁动不安.开拓了古典文学新的审美领域的长篇巨著《金瓶梅》与后来居上的《红楼梦》双峰并峙,通过生命、情欲与死亡等人类生存境遇各具形态的描摹,敦促读者反观自己、思索并确认自身的生命意义,进而透视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生存的苦难空间,使个体生命腾越坎坷历程与人类生命交融沟通,达到生命意识与审美境界的完美结合.然而二者分别隶属于特定的时空.“以某种特殊状态在特殊的具体情境中存在”,其内容和形式具有种种差异、存在美学的分野乃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自觉地批判传统西方哲学的实存观是进入生存论理解的直接前提。实存观具体表现为超验实存观和自然主义实存观两种形式 :超验实存观契合于西方的神学文化传统 ,其实质是用无限性的先知先觉意识直接替代了人们对生存有限性的自我意识 ;自然主义实存观契合于人基于经验意识的无神论精神 ,它看到了人生存的客观自然属性 ,但却同时把人的生存完全还原为一般生命物的存在。两种实存观的根本症结都在于实体性地看待“生存” ,难以上升到对人生存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9.
生存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意义,而且是一种超越的意义。王维把生命的本能和效价提升到审美的品位,将生命从有限中超拔出来,以适意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在充满着生存信心、荣誉和尊严情意中,显示合情合理的生命卓越意义,展示人性和人格的全部瑰丽。王维“诗意地活着”的智慧和实践,其意义在于说明:生命是美的最重要形式,自由适意是生命之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回归当下——余华《活着》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彬 《齐鲁学刊》2003,(3):131-132
余华的《活着》讲述着一个生命在不幸和灾难中保持着自在状态的故事。《活着》是余华对自己以往创作文本的清醒地颠覆和重建 ,也是 2 0世纪末先锋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开始转型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由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细微体察、哲理概括和艺术表现,而通达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人生社会的理性批判,将人的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与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统一起来.但现代文学在后来发生了从侧重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到侧重社会历史过程的解释的嬗变,并一直延续到当代,至新时期才有"回归"和新的变异.嬗变的实质涉及文学的特性、文化特质和价值功能问题;这种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一定合理性,但却潜藏着深层文学难题.  相似文献   

12.
第四提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人活着”是第一个事实。“活着”比“为什么活着”更根本,因为它是一个既定事实。 (1)“人活着”首先是指人的动物性机体的生存运转(从出生到衰亡),其次是指人意识自己在活着。 (2)选择死(不活着)总是极少数人;作为族类,人类生存着,所以说“人活着”是第一个事实。 二、“人活着”是什么意思。 (1)是被扔入的,即不是自己选择被生下来的。活不是人的选择和决定,它只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不选择不活,正如人被生下来似乎是神秘的(就科学说,这是生物的种族延续)一样,生下来就有一种继续活的要求(就科学说,这是生物本能),存在于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3.
王凤仙 《齐鲁学刊》2012,(5):141-144
《多余的话》是文人瞿秋白面对死亡考量自己短暂一生的荒诞体验书写。瞿秋白站在死亡的边缘,终于从"沉沦"中解放,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左右,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真实自我与社会身份的疏离,失去了精神故乡的流浪,与现象生活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瞿秋白的荒诞感。《多余的话》超越了阶级、政党和各种"名目",是文人瞿秋白源于生命存在的自由言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具有追求意义、创造意义的特性出发,论述了意义世界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及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区别和联系;论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扇面都是拓展意义世界的努力;指出了意义问题对人生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及我国当代文化面临着意义危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极端个人英雄主义者。作为一个在社会激烈变革中被挤压变形的上进青年,仇恨是他内心的主要情感,巨大的野心和极度的反抗使他忽略了年轻人浪漫感性的爱。他视名利为生命的意义、信仰,而所有的人或事,甚至他自己及爱情都只是他通往功名利禄的手段。由于于连仇恨与对抗的是重视出身的时代、金钱至上的整个社会,因而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对死的超越宁新昌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对于人来说,它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样都是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有的人活着,实际上他已经死了。死与人的生存意义密切相关。因此,死的问题也就为哲学所关注,为各派哲学所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同样描述死亡和苦难,同样以复调的方式结构作品,鲁迅的《祝福》和余华的《活着》却一个表现得厚重,一个表现得单薄,在厚重和单薄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在思考生存环境、追问生命意义、体认知识分子责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文化环境与人的存在相互作用之优化李燕由于人们无法实现超越个体生命之上的整体生命的完满,便建造了对象化的人的世界即文化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与人的存在不可分离的一种生命的形式,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与环境。文化与人相互创造,文化环境与人的存...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的《荒原》所渲染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概括力,既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死亡不是生命存在的否定形式,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作为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其生存基础就是生命。人若失去了生命,便失去了现实的存在性,因此,现实世界中的爱美众生总是为自我的存在、自我的生存而碑精竭虑,呕心沥血。笔者试从哲学层面对人之生命的存在意义作探讨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一)历代哲学家都认为,人的存在、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强调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必须重视人的存在.保护人的生命。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认为,人类的本能和愿望是‘求生存”,而人类水生存的本能即是”民生”的概念[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